张忠民,男,1952年12月生,1985年复旦大学经济系经济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硕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主任,上海市经济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学会理事,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史与企业制度、上海经济史、明清经济史。目前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近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制度演进及其治理模式 ――以20世纪30~40年代为中心”,以及国家清史编委员会委托课题“清史·工矿志·工业篇”两项国家级课题。

主要学术专著

《上海:从开发走向开放:1368-1840》(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商人资本与社会再生产》(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上海)经济历史成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艰难的变迁――近代中国公司制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主编《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城市综合竞争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获上海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上海市图书出版二等奖。

主要学术论文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的民屯》(1985)、《清前期上海港发展演变新探》(1987)、《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土地买卖与社会再生产》(1989)、《前近代中国社会的高利贷与社会再生产》(1992)、《从“小苏州”、“小广东”到“大上海”》(1993)、《战时上海的米粮统制:1937~1945》(1994)、《“小生产“、”大流通”--前近代中国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模式》(1996)、《近代中国的“公司法”与公司制度》(1997)、《近代中国公司制度中的“官利”与公司资本筹集》(1998)、《清代上海会馆公所及其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1999)、《略论明清时期合伙经济中的两种不同实现形式》(2001)、《略论战后国民政府国有企业的国有股份减持》(2002)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略论南京政府抗战前的国有经济政策1927~1937》(2005)、《略论抗战时期内地省区企业公司的制度特征》(2006)、《“小生产”、“大流通”――再论前近代中国社会再生产的基本模式》(2007)、《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统制经济政策与国家资本企业》(2007)、《孙中山国家资本思想及其对南京国民政府国有经济政策的影响》(2007)等。

近年来多次赴海外进行学术交流,出席香港中文大学等主办“中华货殖论坛”演讲(香港中央图书馆)(2006);台湾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学术讨论会(2006);台湾孙中山纪念馆孙中山学术讨论会(2006);立命馆大学:中国近代企业史学术讨论会(2006);京都大学:近代上海经济史的历史再检讨国际学术讨论会”(2007)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