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玲珑山馆是清代著名藏书家马曰琯、马曰璐的藏书楼名。玲珑,意为玉声,源自班固《东都赋》中的描述。马氏兄弟因得到甘泉县令龚鉴赠送的玲珑石而以此命名。由于另一位藏书家顾湘也有名为玲珑山馆的藏书楼,因此马氏将其命名为“小玲珑山馆”。马曰琯(1688-1755),字秋玉,号懈谷,祖籍祁门县,后迁居扬州市(今江苏扬州)。他与其弟马曰璐(字佩兮,号半槎)均为诗人,被时人称为“扬州二马”。两人热衷于收藏书籍,家中设有丛书楼、小玲珑山馆等藏书之处。

历史沿革

背景

小玲珑山馆曾拥有十二个景观,马曰琯、马曰璐均有题为《街南书屋十二咏》的诗歌作品。扬州地方文献对此有多次记载。马曰璐在其《小玲珑山馆图记》中详细描绘了山馆周围的环境和建筑布局。马氏兄弟虽然身为盐商,财富丰厚,但他们并不追求奢华的生活。相反,他们乐于结交文人朋友,热爱收集书籍,尤其是珍贵稀有的版本。他们的丛书楼藏有超过十万册的图书,被誉为“藏书甲东南”。小玲珑山馆原本是街南书屋的一部分,但由于马氏兄弟常在此接待文人墨客,讨论文学,使得街南书屋逐渐被人遗忘,人们只知道小玲珑山馆的存在。

玲珑石传说

昆石,又称太湖石,因其自然形态独特而受到珍视。马曰璐曾在《小玲珑山馆图记》中提到,他曾获得一块极为出色的太湖石,并计划建立一座山馆来安置这块石头。然而,出于对邻居的感受考虑,他们最终决定暂时不竖立这块石头,而是将其埋入地下。直到街南书屋转归他人所有后,这块石头才得以出土并展示出来。尽管如此,这块玲珑石的高度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石头顶部刻有“玉山高并”的字样,侧面则有“小玲珑山馆马氏清供”的铭文。

修复工作

扬州市政府已开始实施街南书屋的修缮工程,并计划根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张庚绘制的小玲珑山馆图以及马曰璐的《小玲珑山馆图记》,重建包括小玲珑山馆在内的街南书屋十二景。

文史记录

马曰璐的《小玲珑山馆图记》详细记录了山馆的建造过程及其周围环境的特点。文中提到了山馆内的多个建筑和景观,如看山楼、藏书楼、透风披襟轩、透月把酒轩、红药阶、梅寮、清响阁、藤花庵、七峰草亭、觅句廊等。他还讲述了如何获取并处理那块著名的玲珑石的故事。

参考资料

8)再见江南·【江苏·扬州】个园--小玲珑山馆书斋不再;黄氏个园四季同台.新浪博客.2024-10-31

山水逼出来的“徽骆驼”.中国国家地理.2024-10-31

走进民国第一总理唐绍仪私家园林.搜狐网.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