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华伟,1972年出生于湖南省,籍贯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他追随油画界老前辈冯法祀先生学习油画,后转向当代艺术领域。唐华伟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现为职业艺术家,工作、生活于北京。在沉潜十数年的苦心孤诣中,他创立了完整的绘画语言与理论体系,被艺评家誉为“寂寞而坚韧的修道者”,是这个时代纯粹而不妥协的艺术家。他的作品进入公众视野后,迅速成为国际策展人、批评家、收藏家关注的对象。

人物成就

在全球当代艺术的语境下,用他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特有的中国文化基因解构原本属于西方文明的油画语言,进而重新建构完全独立与独特的个性化绘画语言。他的这一富于创造力的语言方式,开先河,将新的活力注入到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日益边缘化的架上绘画中,从绘画语言出发阐释“绘画”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

唐华伟在新世纪后,意识到做一个传统型油画家不是他最终的理想与抱负,因此在艺术上做出大胆清零的举动,勇敢地放弃操持了多年早已熟悉的创作方式,意欲探求重新建构认知体系与表达方式。此后,他闭关潜修,蛰伏10数载研究绘事,默默地从事艺术实践与思考,苦心孤诣,最终重新建构了属于他自己的个性化绘画语言与理论体系,完成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嬗变。他的绘画是将生命的体验与思考注入画作里,关照的是生命与生命的状态,画面不依赖叙事,而是用绘画语言直接指向精神,别开生面,开创新的视觉形象。他的画通常尺幅巨大,画面中极具个性化的绘画语言游走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直接、猛烈、激情肆意、直捣人心,焕发出勃勃生机,生发出巨大的精神能量。对线的运用与表现,是他油画作品中最突出的形式语言。他的文章及新作品甫一进入公众视野后即受到国内与国际策展人、艺术理论家、批评家的关注,许多理论家先后为此撰写了研究性的文章,这些研究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诠释并深化了他的理论体系。

相关评价

今天看了华伟的画,让我非常感动,在大量的“小清新”及一些流行样式充斥眼球的当下,没想到还有人在艺术上有这样的理想与抱负。他的画放到西方去,会改变西方人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看法,会让西方重新关注中国的当代艺术。给我两个月时间,我要为此写篇研究性的文章。(摘自著名策展人顾振清的访谈记录)

唐华伟油画中的线条表现,追求的是重新激活并转换中国传统书写性文化范式的一种形式语言。全球化语境下,唐华伟仍一如既往地关注着精神生产的形式语言创新。他仍把绘画视为当代的一种日趋异质化的个人精神生产方式。唐华伟并不讳言自身所受益的中西合璧的传统精神资源,也惯常在中西方不同文明传统的线索中探寻颠覆和创新的逻辑关系。然而,唐华伟当下更重视的是打造一种具有自身精神文化主体性的形式语言贡献,并使之经得起中西方双重文化语境的检验。为此,他潜心于观想并体悟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中的传统审美渊源,同时执着于观想并反思人性化的精神存在及其所传承、蕴含的传统基因和文脉。在唐华伟观想、体悟、反思及其不断循环往复的艺术实践中,他的油画语言形式日臻练达和圆融,显示出一个活在当下的中国艺术家刷新自身精神存在的无限可能。(摘自著名策展人顾振清的文章《精神的观想:唐华伟的绘画》)

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找到化解颜料的方式,油画颜料本身不过是一种已经僵化的工业化生产的材料,只有精神可以化解之,以视觉建构或者造型塑造是容易的,但只有通过个体的精神,以个体的血液来化解颜料,使之活跃起来,使之充满灵性,才可能焕发出迷人的呼吸,这需要艺术家持久的琢磨颜料,甚至很多年孤独而持久的工作,如同诗人莱纳·里尔克写到保罗·塞尚所言的“孤独而强大”,我们就看到中国艺术家唐华伟这么多年来也是以其“寂寞而坚韧”的气质,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唤醒了自然的灵性。

(摘自策展人、哲学博士夏可君的文章《唐华伟的新绘画:书写自然的精神肖像》)

唐华伟选择的画种是舶来品,而不是传统水墨。但是,从他的自述中,从他的作品中,乃至从他行文的惯习中,却分明透露出传统的因子。这证明中国远古传统对这位年轻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常常从传统的思维中观察当下,又从当下的观察反思传统。这一双向思维正是构成他的艺术实践的奇妙基础,让他一直处在不无空灵的游移状态中,像基因四处漂浮那样,寻找着变异的可能。(摘自策展人、批评家杨小彦博士的文章《心迹笔痕无我诗——读唐华伟作品感怀》)

华伟以画家的气质表达哲学家的追问,以手中的画笔表达智者的思维灵光,异曲同工。他对画面艺术语言的探索与画面承载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内涵,超越了一般画家表面的图像再现,实是当代油画最有价值的文化内核。赵无极绘画的色彩流动,是中西方文化精神碰撞的结晶;吴冠中解放了造型对绘画构图的束缚,是点画的音符和色彩的诗歌。他们把绘画语言上升到人生命运和精神气质的高度,创造了绘画史的经典。华伟继往开来,传承了千年不断的文化脉络,以油彩表达传统文化的精神旨归,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将绘画语言结构进行了当代转换,再塑了当代的人文精神。他在绘画语言上的探索,为当代艺术增添了新的文本与范例。(摘自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美术学博士赵欣歌的文章《传统文化构建当代艺术的生命精神——唐华伟的油画》)

唐华伟一直力图使自己的画实现“鲜活”的状态,以语言的创造对应生命的流动,这无疑就是对生命的建构,而那画中的“意识的构架”则是精神的肖像——一个定格的世界,一种通向自在之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直观形式。(摘自青年作家、策展人王栋栋的文章《意识的构架-唐华伟的画》 )

(唐华伟)在选择合适的方式去呈现生命的纷繁复杂之前,专注于精神的耕作,有意用单一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他对精神纯粹性的追求。他通过绘画试图极力找寻事物中更为深刻的核心,从而挖掘出关联中被遗忘的本质。(摘自法国作家、艺评家西尔维·萨玛尼的文章《关联》)

他的绘画语言是由一个个有灵性的、流动的、类似液体的符号组成,这些符号再加上不错下一笔的连续性重复运动,构成了他新颖独创、卓尔不群的艺术品格。正因为这样,唐华伟作为游走在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艺术家,也因此在当代艺术领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摘自意大利米兰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策展人、批评家亚历山德罗·里瓦的文章《唐华伟:打破风景,寻找“点金之石”》)

艺术面貌

唐华伟的绘画艺术是以他的理论体系作支撑的。他的绘画艺术,从宏观上看,包含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式的哲学意涵,从微观上看,他的绘画语言在仍然尊重公共语言的基础上,表现技法有别于西方艺术家的表达方式(例如最具代表性的是对线的理解与应用)。他成功地将中国的优秀文化融入油画语言,并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绘画语言中凸显出来,从绘画语言出发阐释绘画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在全球的当代艺术语境下,实现了绘画语言的当代转换。他的努力实践,促使他成为向西方输出价值观的中国艺术家。他在艺术上的创新与拓展,为艺术史增添了一个新的文本。

理论建构

在长期的思考与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绘画艺术是以他的理论体系作支撑的。他的绘画艺术,从宏观上看,包含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式的哲学意涵,从微观上看,他的绘画语言在仍然尊重公共语言的基础上,表现技法有别于西方艺术家的表达方式(例如最具代表性的是对线的理解与应用)。他成功地将中国的优秀文化融入油画语言,并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绘画语言中凸显出来,从绘画语言出发阐释绘画在当代艺术中的意义,在全球的当代艺术语境下,实现了绘画语言的当代转换。他的努力实践,促使他成为向西方输出价值观的中国艺术家。他在艺术上的创新与拓展,为艺术史增添了一个新的文本。

2014年唐华伟发表自述性的文章《从绘画语言出发的当代艺术——我与我的画》。该文分为七个部分:“认知”、“功课”、“积健为雄”、“嬗变”、“画大画如烹小鲜”、“我的画”、“在路上”。这七个部分,他对自己的艺术及艺术历程作了一个完整且清晰的梳理——他基本上是一个思维逻辑缜密有能力叙述清楚自己的艺术的艺术家。如果要深入了解他的艺术历程及解读他的的绘画艺术,该文章极有阅读价值与参考价值。

他的文章及新作品甫一进入公众视野后即受到国内与国际策展人、艺术理论家、批评家的关注,许多理论家先后为此撰写了研究性的文章:《精神的观想:唐华伟的绘画》(顾振清)、《唐华伟的新绘画:书写自然的精神肖像》(夏可君)、《心迹笔痕无我诗——读唐华伟作品感怀》(杨小彦)、《精神的肖像——唐华伟的绘画艺术》(丹青)、《传统文化构建当代艺术的生命精神——唐华伟的油画》(赵欣歌)等。这些研究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诠释并深化了他的理论体系。

参加展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