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补充,独立评论人,文笔犀利幽默可读,在广东省《时代周报》有时代词典、往事不如烟等特色专栏。
基本介绍
令狐补充@呼喊与细语
光明所到之处,黑暗消遁无形。反之同理:何处黑暗犹存,即意味光明尚未降临。落实到具体事例上,一个地方,既然“黑学校”多得惊动了政府,而且像牛皮癣,顽疾难治,就很能说明此地教育发展的落后,特别是管理水准欠奉。
因为富裕,东莞市政府近年来自信爆棚,不论产业的“双转移”,还是给在籍贫困户发“红包”,都显得雷厉风行,志得意满。结果是,“千元红包”惠及了20万人——让人感慨东莞太富、穷人太少。而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结果,不客气的说,是鸟飞蛋打,一地鸟毛。不知东莞是心中窝火还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说时迟,那时快,猛地意识到该插手教育了,就立即动员起来,发誓年底之前“全面彻底”铲除“黑学校”。其高调响彻云霄,可攀比金融海啸。最高音是某副市长针对“黑学校”保护伞所说的“他死好过你死”。如果不是黑字后面缀着学校,还真让人以为是在扫荡黑社会。
非法办学,误人子弟,当然应该依法矫正。但“黑学校”毕竟不是黑社会。在强力打击,势在必得之前,是否也该反躬自问一下,它何以生,且屡禁不止,以至于还有保护伞?可怜天下父母心,学生家长明知可能祸害自己子女一生,为何还要让他们就读“黑学校”?东莞经济实力之强,与教育资源的匮乏,反差为何如此强烈?是因为漠视已占常驻人口绝大多数的外来工子女,还是因为教育垄断过度,妨碍了依靠社会力量办学?“黑校”取缔之后,究竟有多少学生流离失学?如何让他们各得其所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
东莞经历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曾因没有“筑笼育鸟”,让外来工安居乐业,闹过荒唐的“民工荒”。如今,经济形势恶化,百业凋敝在即,也许只有汲取教训,从富而骄奢、自大、的泥淖抽身出来,真正做到富而思源、思进、思仁,才有可能团结百业、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简单地说,增加教育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充分竞争,严格监管,不难让“黑学校”悄然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