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繁
朱新繁(1907年-1945年),原名朱雅林,又名朱其华、朱心凡,笔名李昂、柳宁等,海宁市人。早期中共党员,中国著名托洛茨基主义,社会史学者。曾任广东革命政府首席顾问米哈伊尔·鲍罗廷的翻译,黄埔军校政治部科员、编委员。著有《中国资本主义之发展》《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等书。
人物经历
朱新繁,本名朱雅林,浙江海宁人,字亚领,乳名朱六宝(因排行六而名),学名朱骏先(亦为谱名),又名朱佩我(-作字)、朱新繁(-作号。
主要著作
著《中国资本主义之发展》、《中国农村经济关系及其特质》、《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等署名,均出版于1930年),字其华(后以行),笔名亦明(见1932《读书杂志》)、李昂(著《红色舞台》署名,1946年北平胜利出版社)、柳宁(见1937年西安《抗战与文化》,任主编。著《一个无产者的自传》亦署,1941年重庆胜利出版社)。童年时曾在印刷厂当学徒。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中共一大代表(仅见其自传。供参考)。从事工人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受命参加中国国民党,任广东革命政府俄罗斯高等顾问米哈伊尔·鲍罗廷翻译,并被派于黄埔军校政治部工作。1926年参加北伐,任第四军政治部宣传科长。次年宁汉分裂后,调任中共中央政治局秘书,受命起草《八一宣传革命大纲》。嗣后参加了“八•七会议”。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港、沪。1928年受命赴苏出席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到达伊尔库茨克后因故折回上海市。1929年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司令(以南通市为基地),未就,返沪,从此脱离共产党(被列为“十个主要托洛茨基主义分子”之一,十人中朱其华、柳宁实为一人)。后与叶青、陶希圣等在一起,参加〈读书杂志〉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西安国民党中央军校七分校任少将政治总教官,与叶青共事,主编〈抗战与文化〉。1941年被指控有通共嫌疑而被捕下狱。1945年被放火烧死(一说枪决)。著见例外,又有〈中国近代社会史解剖〉、〈中国经济危机及其前途〉、〈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革命之思想与运动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没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