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年师兑簋

三年师兑簋

三年师兑簋是西周晚期厉王时期的文物,与元年师兑簋在器形和纹饰方面完全一致。该簋具有盖有折沿的特点,能够与器身的子口紧密相扣。口部下方和盖缘装饰有双行横鳞纹,腹部则以瓦纹为主要装饰,圈足周围也环绕着横鳞纹。双耳顶端设有兽头,底部悬挂方形垂珥。三只足部同样带有兽头,且足尖略微向外翻卷。器盖上的铭文共12行,包含124个字符,其中包括3个重文和1个合文。

形态特征

三年师兑簋通高22.7厘米,口径19.2厘米,重量约为4.36公斤。

铭文解读

三年师兑簋的铭文记载了周王在周地的大庙中举行仪式的情景。具体时间为三年二月的第一个吉日丁亥,周王亲自来到大庙,召见并任命师兑担任重要职务。铭文中还提到了一些赏赐物品,包括秬鬯一卣、金车、贲较、朱虢等。师兑对此表示感激,并制作此簋以纪念他的父亲。

历史背景

三年师兑簋与元年师兑簋一样,都记录了周王在康宫(庙)举行的祭祀活动。康宫位于成周地区,据令方彝的铭文可知,康宫在西周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聂氏宗祠宫殿群。康宫内部需要大量的奴仆和工匠来服务于王室,这显示了它的规模之大。因此,“康”在成周已经成为了一个区域名称,后来的周王宗庙大多建于此处,因此它们的名字前面都会加上“康”或“康宫”,以此表明它们的位置。

参考资料

三年师兑簋.上海博物馆.2024-10-31

浅谈师兑簋.参考网.2024-10-31

元年、三年师兑簋铭文及释.360个人图书馆.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