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峰书院原址位于陕西省周至县东门外,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当时的知县邹儒捐资倡导兴建。书院名称源于其地理位置,正对着终南山的三台峰。到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随着教育体制的变化,对峰书院被改建为一所高等小学堂。
历史沿革
对峰书院最初建造时,共有房屋10座72间,建筑布局从前至后分别为大门、仪门、讲堂、掌教居室以及文昌祠。两侧设有号舍,旁边还有厨房等辅助设施。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为了支持书院的运营,邹儒还组织了开荒活动,将所得土地作为学田。他还亲自撰写了相关记录。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1837年),知县徐葆甫将书院迁至县城东南部,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新建了堂、厦、书舍、游廊、大门、二门等共计212间房间。此外,还增设了东舍的梯云阁、西舍的修月楼以及后院的六角奎星楼。书院门前设置了照壁,两侧各有桃李门一扇,并修建了围墙。内部家具齐全,包括桌椅床榻等。剩余资金用于发放利息,用以增加教学经费和奖励学生。徐葆甫也为此撰文记载。光绪十二年至十四年间,举人李东旭担任主讲,负责授课事宜。书院内设立山长一名,主要负责教学工作,由县政府聘请;斋长两名,管理日常事务,由学生选举产生并通过县政府确认。每月初二,知县会主持官方课程,出题并评定成绩,公布排名并给予相应奖励。学院内的课程每月举行两次,由山长出题、评分并公示成绩,每次也会给予相应的奖励。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随着教育改革,对峰书院转型成为了一所高等小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