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龙蜥
台湾龙蜥(学名:Diploderma swinhonis),又名斯文豪氏攀蜥,为飞蜥科龙蜥属下的物种。仅分布于台湾(包含本岛、兰屿岛、绿岛及琉球屿),也是台湾所有攀蜥当中体型最大的,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500米以下山区。体长可达31公分,体色会因个体而有所差异,大多是以褐色或黄褐色为主。为树栖性生物,日行性,白天常在森林边缘空旷处活动。
形态特征
台湾龙蜥体长 8~25 公分,最大可达 31 公分。体色会因个体而有所差异,大多是以褐色或黄褐色为主,并会随环境做出小幅度的改变,体侧各有一条由菱斑连贯形成的黄色(或黄绿色)纵带(雌性较黯淡且不明显)。雌雄体色差异甚大,雄性体型较大,背部的纵斑比雌性明显,体色也较鲜明;喉部黑色(雌性较接近褐色),并有明显的白斑。嘴白色,口腔内呈灰白色或略带黑色。
栖息环境
台湾龙蜥对环境的要求不高,除了树林外,活动范围也包含果园,住家庭园甚至大马路边缘。常见于山区以及海拔1000米以下杂草蔓生的树林中。
生活习性
台湾龙蜥为树栖性生物,日行性,白天常在森林边缘空旷处活动,在大树树干上常能见到其踪迹。领域性强,雄蜥遇惊扰时会张口威吓,同时喉部会扩张,喉部白斑也会更加显著,并做出类似俯卧撑的姿势,多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4~9月为主要活动季节,其余时间进行冬眠。
保护级别
台湾龙蜥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外来侵害
2006年,静冈县磐田市的天龙川东部被证实有斯文豪氏攀蜥的踪迹,推测可能是由从台湾运输至当地的植物中“偷渡”入境的,可能造成的影响仍有待调查。2016年9月,宫崎县也确认有斯文豪氏攀蜥出现的纪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