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保健体育
中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可以追溯至史前时期的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文化的提升,多种体育活动形式应运而生,其中包括球类运动、射箭、角力、搏击以及保健养生体育等。这些早期的体育活动不仅具备教育性、军事性和民间性等特点,还预示了后世体育项目的雏形。
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体育活动主要表现为教育性、军事性和民间性三个特征。
秦汉三国时代
秦汉三国时代是中国古代体育的一个初步兴盛期。这一时期的体育活动规模扩大,形成了多个稳定的活动体系。隋唐统一帝国的建立和人民社会生活的稳定,尤其是统治者对军事和科举制度的重视,促进了体育活动的全面繁荣。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影响,使得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得以传播海外,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新的运动形式,丰富了中国古代体育的多样性。
明、清时代
明清时期,体育活动呈现出总结性和普及性的特点,民间参与人数显著增加,体育活动空前活跃。
传统保健体育
传统保健体育是中国几千年来在生产和生活中积累的强身健体经验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预防疾病、增强智力、修养品德、延长寿命、增强民族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保健体育强调利用人体自身的机能,通过调节精神和形体,改善全身机能,既可用于养生,也能治疗疾病,兼具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
功能特点
能够养生的同时也能够治病。
强调整体性,以内因为主。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功能
培补元气。
平衡阴阳。
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调理脏腑。
意义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有利于强身健体,增进身心健康。
有利于涵养道德,有利于育人。
有利于自我锻炼,有利于终身体育。
作用
通过传统保健体育的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导引养生的基本方法、武术基本功和长拳、太极拳的基础套路。同时,采用现代体育运动的一些训练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注重能力培养,使其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教学安排
教学大纲
传统保健体育作为学校的传统体育项目,自1980年代开设课程以来,经历了多次大纲修订。本大纲遵循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的精神,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在第二学期增设了传统保健体育创新能力的考试,占总分值的20%,并通过提供能力考核菜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根据完成动作的质量、新颖性和难度进行评分,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学时间分配表
| 编号 | 学时 | 内容 |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学年时数 | 所占比例 |
| | | | | | | |
| 1 | 6 | 理论 | 14.3% | 9.5% | 11.9% | 100% |
| 2 | 5 | 基本功 | 11.9% | 11.9% | 11.9% | 100% |
| 3 | 4 | 基本动作 | 9.5% | 9.5% | 9.5% | 100% |
| 4 | 11 | 简化太极拳 | 26.2% | 13.1% | 11.9% | 100% |
| 5 | 10 | 三路长拳 | 23.8% | 11.9% | 11.9% | 100% |
| 6 | 4 | 八段锦 | 9.5% | 4.8% | 9.5% | 100% |
| 7 | 5 | 练功十八法 | 11.9% | 5.9% | 9.5% | 100% |
| 8 | 2 | 能力 | 4.8% | 2.4% | 4.8% | 100% |
| 9 | 2 | 专项 | 4.8% | 4.8% | 4.8% | 100% |
| 10 | 7 | 体锻 | 16.7% | 16.7% | 16.7% | 100% |
| 11 | 3 | 机动 | 7.1% | 7.1% | 7.1% | 100% |
教学进度表
第一学期
| 编号 | 内容 | 教材时数 | 上课次数 |
| | | | |
| 1 | 理论 | 6 | 5 |
| 2 | 基本功 | 5 | 10 |
| 3 | 基本动作 | 4 | 8 |
| 4 | 简化太极拳 | 11 | 10 |
| 5 | 八段锦 | 4 | 4 |
| 6 | 专项素质 | 2 | 4 |
| 7 | 体锻素质 | 7 | 10 |
| 8 | 机动 | 3 | 2 |
第二学期
| 编号 | 内容 | 教材时数 | 上课次数 |
| | | | |
| 1 | 理论 | 4 | 4 |
| 2 | 基本功 | 5 | 10 |
| 3 | 基本动作 | 4 | 8 |
| 4 | 初级三路长拳 | 10 | 10 |
| 5 | 练功十八法 | 5 | 5 |
| 6 | 能力 | 2 | 2 |
| 7 | 专项素质 | 2 | 4 |
| 8 | 体锻素质 | 7 | 10 |
| 9 | 机动 | 3 | 2 |
教学日历
第一学期
| 周次 | 教学内容 |
| | |
| 1 | 1.理论:介绍传统保健体育发展概况,宣布本学期教学内容及考试方法等。2.基本功:学习压腿(正压腿,侧压腿)仆步下压。3.基本动作:太极拳基本步,站桩式,手型,步型。4.专项素质:太极拳基本前进步练习。5.素质练习:实心球,冲刺跑。 |
| 2 | 1.基本功:复习压腿。2.基本动作:学习正踢腿,侧踢腿。3.简化太极拳:学习1—3动。4.专项:太极拳基本前进步练习。5.素质练习:立定跳远,放松跑。 |
| ... | ... |
| 14 | 1.理论:总结本学期上课情况。2.机动。 |
第二学期
| 周次 | 教学内容 |
| | |
| 1 | 1.理论:介绍本学期上课目的,任务,教学内容,考核,能力等。2.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3.基本动作:学习拳法,掌法,基本步型。4.专项素质:学习弹腿,蹬腿。5.素质练习:冲刺跑。 |
| 2 | 1.基本功:复习压腿,踢腿。2.基本动作:学习大跃步前穿。3.初级三路长拳:第一段 1—4动。4.专项:复习上次课内容。5.素质练习:立定跳远。 |
| ... | ... |
| 14 | 1.理论:总结本学期上课情况。2.机动。 |
主要教材内容
理论
传统保健体育发展简史。
传统保健体育的特点、内容、分类、作用、健身、养生与中医的联系。
观看练功十八法、八段锦、武术基本功的录像。
武术与导引养生的特点及锻炼方法。
武术简易裁判法。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
武术基本功
腿部练习:压腿、劈腿、踢腿。
肩部练习:压肩、单肩绕环、双肩绕环。
腰部练习:前俯腰、甩腰、涮腰、下腰。
手型、手法练习:拳、掌、勾、冲拳、推掌、亮掌。
步型、步法练习:弓、马、虚、仆、歇、击步、垫步。
基本动作
跳跃动作:大跃步前穿、二起腿。
肩部、腿部动作:弹腿、蹬腿、仆步抡拍、仆步穿掌、飞腿击响。
功法
八段锦
练功十八法
武术
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
初级长拳第三路
考试项目和评分标准
第一学期
| 内容 | 分值 | 评分标准 |
| | | |
| 简化太极拳 | 30 | 30分 |
| 八段锦 | 10 | 10分 |
| 理论 | 20 | 按试卷成绩理论 |
| 体质 | 20 | 参照(体质标准) |
| 早操,课外活动 | 10 | 根据出勤率加减分 |
| 态度,竞赛,协会 | 10 | 不同形式加分 |
第二学期
| 内容 | 分值 | 评分标准 |
| | | |
| 初级三路长拳 | 30 | 30分 |
| 练功十八法 | 10 | 10分 |
| 能力 | 20 | 理论 |
| 体质 | 20 | 参照(体质标准) |
| 早操,课外活动 | 10 | 根据出勤率加减分 |
| 态度,竞赛,协会 | 10 | 不同形式加分 |
评分标准
第一学期
| 序号 | 内容 | 分值 | 评分标准 |
| | | | |
| 1 | 太极拳 | 30 | 30分 |
| 2 | 八段锦 | 10 | 10分 |
| 4 | 理论 | 20 | 按试卷成绩理论 |
| 5 | 体质 | 20 | 参照(体质标准) |
| 6 | 早操,课外活动 | 10 | 根据出勤率加减分 |
| 7 | 态度,竞赛,协会 | 10 | 不同形式加分 |
第二学期
| 序号 | 内容 | 分值 | 评分标准 |
| | | | |
| 1 | 初级三路长拳 | 30 | 30分 |
| 2 | 练功十八法 | 10 | 10分 |
| 3 | 能力 | 20 | 理论 |
| 4 | 体质 | 20 | 参照(体质标准) |
| 5 | 早操,课外活动 | 10 | 根据出勤率加减分 |
| 6 | 态度,竞赛,协会 | 10 | 不同形式加分 |
创新能力考核评分表
| 内容 | 得分等级 | 评分标准 |
| | | |
| 完成质量 | 9~10 | 9~10分 |
| 创新难度 | 5 | 5分 |
| 传统保健的特点和功能 | 一、传统保健体育的功能特点\u003cbr\u003e(一)既能养生,又能治病\u003cbr\u003e(二)强调整体性,以内因为主\u003cbr\u003e(三)内外合一,形神兼备\u003cbr\u003e(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二、传统保健体育的功能\u003cbr\u003e(一)培补元气\u003cbr\u003e(二)平衡阴阳\u003cbr\u003e(三)疏通经络\u003cbr\u003e(四)调和气血\u003cbr\u003e(五)调理脏腑\u003cbr\u003e\u003cbr\u003e三、传统保健体育的意义\u003cbr\u003e(一)有利于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u003cbr\u003e(二)有利于强身健体,增进身心健康\u003cbr\u003e(三)有利于涵养道德,有利于育人\u003cbr\u003e(四)有利于自我锻炼,有利于终身体育 |
参考资料
传统保健体育.中医内科李大夫.2024-11-27
传统保健体育.知乎.2024-11-27
传统保健体育.文库.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