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用地是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组成
居住用地在城市用地中占据较大比例,通常聚集并呈地区性分布。居住用地由多种单一功能用地组合而成,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 住宅用地:包括居住建筑基底占用的土地及其周围预留的空间。
-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涵盖居住区内的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用的土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区域,包括通路、场地和绿地等。
- 道路用地:涉及居住区内部不属于前两类的道路路面,以及小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 绿化用地:指的是满足规定日照条件、配备游乐设施且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
规划原则
居住区用地的规划布局应当综合考虑居住区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地理状况、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城市公共设施分布、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方面的内在联系,以便构建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居住区用地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 尊重地方文化和居住方式,体现生活秩序和效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注重居住地域与城市绿地开放系统的关系,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益,优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城市形象。
- 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规范与标准,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环境质量。
- 强调居住区的社会属性,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居住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 有利于社区管理和居民生活,促进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文化建设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
- 设置与居住区用地组织和居住人口规模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提供社会化服务和支持。
参考资料
居住区用地.科普中国.2024-11-01
“居住用地” 你真的懂吗?.搜狐.2024-11-0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人人文库.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