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墓是指四川阆中古城西街北侧汉桓侯祠里埋葬张飞的墓穴。章武元年(221年), 张飞被部将刺死后,葬于阆中市

张飞墓由墓亭、墓冢两部分组成。墓亭在墓头正前方,亭内为一穹庐型的石条拱穴,其间端坐一尊2米多高的张飞塑像,塑像两边陈列铁矛、蛇矛、铁戟各一支。墓冢成椭圆形,坐北向南,南北长42米,东西阔25米,方圆100多平方米,高8米。

张飞墓屡经兴衰,民国时期将其两廊改作仓库,储备军粮,破坏尤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数次拨款修复。20世纪60年代,损失严重,铁像,铁狮被打毁,文物大部散失。1978年又拨款修茸,增植各类花木。张飞墓是阆中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章武元年(221年), 张飞被部将刺死后,追谥桓侯,葬于阆中。后人慕飞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北宋曾巩曾有《桓候庙记》,记中说“(阆)州之东有张桓侯之冢,至今千有余年,而庙祀不废”。

清嘉庆二十年,民间提议,张飞被列入国家春秋祀典,被朝廷最终采纳,此后,在阆中的民间,张飞便被称为“桓侯大帝”或“阆中王”。

张飞墓屡经兴衰,民国时期将其两廊改作仓库,储备军粮,破坏尤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数次拨款修复。20世纪60年代,损失严重,铁像,铁狮被打毁,文物大部散失。1978年又拨款修茸,增植各类花木,列入重点保护对象。

地位环境

张飞墓位于阆中古城西街北侧汉桓侯祠里。

特征

张飞墓与祠之后殿相连。原有砖砌垣墙,名曰“桂花墙”,现仅存石基,是距今一千七百年前的遗迹。墓上有一人方能合抱的大树二十多株。墓左侧原花庭的石门柱上,尚有一幅清代名人所书的对联:杜木郁葱茏,笑遗臭曹瞒,邺下几曾留疑冢;名园饶花竹,俨瓣香召伯,巴人犹自咏甘棠。

张飞墓由墓亭、墓冢两部分组成。墓亭在墓头正前方,亭内为一穹庐型的石条拱穴,高、宽各约5米,其间端坐一尊2米多高的张飞塑像,塑像两边陈列铁矛、蛇矛、铁戟各一支。墓冢成椭圆形,坐北向南,南北长42米,东西阔25米,方圆100多平方米,高8米。墓亭在墓头上,亭的两边挂着一副对联:随皇叔驰骋疆场,断头永怀三结义;守巴西执政谨严,巴人杯土埋忠骨。

相关研究

专家运用“物探技术”对张飞墓地进行了全方位物探,经探测后根据墓地磁场反映数据,对墓地结构勾勒出大致轮廓,初步判断:墓地内的墓穴有墓门、墓道、左右耳室、墓室等结构。同时探明还有两处比较明显的“反应”,测定墓道口有“扰乱”现象,证实了四十多年前一群人掘墓时留下的痕迹;另一处“扰乱”点在墓中的东北角处,有早期(明清)“扰乱”现象。张飞墓地历代备受重视,而现代物探技术证实张飞墓地除了两个“扰乱”点外,一切原貌尚存,证实了张飞墓完好无损。

开发与保护

张飞墓是阆中古城县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争议事件

有“张飞身葬阆中,头葬云阳县”之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三国文化研究专家沈伯俊教授表示认同,他认为阆中张飞墓安葬的是身躯,而重庆云阳县凤凰山上的张飞墓安葬的是其人头。

参考资料

三国文化明珠:汉桓侯祠.南充文旅.2024-01-31

古城旅游,共赴“千年之约”.南充文旅.2024-01-31

阆中识张飞.百家号.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