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灰喉针尾雨燕

灰喉针尾雨燕

灰喉针尾雨燕(学名:Hirundapus cochinchinensis),肩部、背部和腰部为褐灰色,在背部形成一个不明显的马鞍形灰褐色斑。翅膀狭长。颏部、喉部为烟灰色,前颈、胸部、腹部、两胁、腋羽和翼下覆羽均为暗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为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和趾为红褐色,爪黄褐色而透明。主要栖息于海岸、海岛和山地森林地带。主要在空中捕捉飞行性昆虫为食。营巢于岩石洞穴和树洞中。

形态特征

额部、头顶、头侧、后颈、翅膀、尾上覆羽和尾羽为黑色而具蓝色的金属光泽,枕部缀有烟灰色。肩部、背部和腰部为褐灰色,在背部形成一个不明显的马鞍形灰褐色斑。翅膀狭长。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为淡褐色,三级飞羽为白色,在飞翔时呈现为明显的长椭圆形翼斑。颏部、喉部为烟灰色,前颈、胸部、腹部、两胁、腋羽和翼下覆羽均为暗褐色,肛周和尾下覆羽为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为红褐色,爪黄褐色而透明。

大小量度:体重♂95克;体长♂190毫米;嘴峰♂10毫米;翅♂168毫米,♀184毫米;尾♂53毫米,♀49毫米;跗♂20毫米,♀16毫米。(注:♂雄性;♀雌性

生长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岸、海岛和山地森林地带。

生长习性

常在开阔地区和森林的上空飞翔。飞行的速度很快。主要在空中捕捉飞行性昆虫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图

世界分布: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泰国越南

中国分布:仅分布于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地,为夏候鸟,或许在云南省西南部和西藏自治区南部也可能有分布。

生长繁殖

繁殖期在2~3月间。营巢于岩石洞穴和树洞中。巢由苔藓植物构成,并用涎液将其紧紧地粘结在一起。每窝产卵3枚。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