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
双休日指的是每周的休息日,1995年5月1日,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始实行一周双休制,即俗称的“大礼拜”,每周休息两天,五天工作。在人员班次安排上,职工不被安排工作的日期叫做休息日,连续两个休息日称为双休日。
1935年,国际劳工组织确认每天8个小时工作制,每周实行40个小时工作制。1995年3月2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中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规定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
双休日制度的实施,有效缓解了20世纪90年代的职工下岗现状,并带动了经济发展及新增了就业机会。它改变了千家万户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双休制的推出,是中国一项重要的职工福利的改革。
历史沿革
初期制度
1949年12月,彼时的政务院发布并开始实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国劳动者实行单休工作制,每周工作6天,休息1天。
1979年1月,中国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胡平参加联合国召开的科学技术促进发展会议筹备会的时候发现联合国实行双休制,引起了他的好奇,在随后的外访中,受双休制度的启示,他开始考察各国的工时制度。
1985年,胡平调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开始想在中国推动五天工作制,但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很难推动。1986年初,在参加国家科委委务会的时候,他私下向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提出,国外好多国家都搞五天工作制,中心想做一个课题,研究在中国缩短工时的可能性。这项提议获得了宋健的支持。
立项研究
1986年5月,“缩短工时课题组”成立。课题组成立了多个调研队伍,通过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部分单位的有效工时只占制度工时的40%到60%。也就是说,一周六天48小时,有效工作时间不到30小时。随着各项调查数据汇总,1987年年底,在21份分项报告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总体报告。1988年,课题结项。在最终的报告上交到相关部门后,赞同和反对的声音都有,未能得到肯定的回复,研究中心决定内部开始实行五天工作制。周六每个研究室留一人,轮流值班。通过一段时间试点,最后研究中心正式实施了5天工作制。此后,因人员变动原因,该项课题报告被搁置,直至1992年上半年,“南巡讲话”后,劳动部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局(简称职安局)职业卫生监察处接到任务,启动一项调查研究,对缩短工时的可行性和实施方案拿出具体意见,供局、部领导审议,再报国务院决策。
职安局通过调查研究后,按照“缩减一天工时”和“缩减半天工时”两种方案,召开各类座谈会、研讨会和工时工作会议,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逐渐形成了共识:一步到位,直接由六天工作制缩减为五天工作制。但该项建议在上报后,没有得到通过。后经各方沟通,最终形成了单双休方案,上报到国务院。1994年2月3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签发了第146号国务院令,规定:为了合理安排职工的工作和休息时间,维护职工的休息权利,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国家实施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自3月1日起实施。
由单到双
周44小时工作制实施之后,劳动部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的结果是,机关、事业单位落实得最好,一线生产岗位落实情况最差。工人休假权益得不到保证,常被单位领导以下岗威胁,彼时,下岗工人人群日益增大。相关领导认为,如果将每周44小时工时进一步缩短到40小时,可以增加就业岗位,缓解部分工人下岗的问题。由此,1994年底—1995年初,职安局再次接到任务,着手研究,制定进一步缩短工时的方案。随后制定了集中工作、集中休息的“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同时规定,凡实行此种工时的行业或单位,必须报劳动部批准实施。审批的原则是,必须符合1995年1月1日刚刚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劳动部将缩短工时的报告再次上呈国务院,获得批准。1995年的3月25日,李鹏签发了国务院令,宣布自当年5月1日起,全国实行5天工作制。
发展现状
国外情况
1926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推行五天工作制的企业。此后,“干五休二”的制度在全球逐渐扩散开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标配”。在五天工作制出现近百年后,随着生产力水平、办公形态的变化,一些国家和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实行一周四天工作制。
中国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中国过半数行业每周要加班4小时以上。其中,在所有行业平均周工时的排名中,在住宿和餐饮业工作的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长达51.4小时,排名第一;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紧随其后,周工时均超过49小时;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的周工时为48.8小时和48.2小时。这意味着,如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的规定,这些行业的职工平均每周的休息时间均不足一天。
长时间加班在中国职场——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领域里,是一个长期且广泛存在的现象。截止到2023年,中国实施双休日制度已近30年,仍有许多公司的双休还未落实到位。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4小时,按八小时工作制计算,每周平均要上5.8天班。有学者基于劳动生产率发展的预测,预计中国实行四天工作制的时刻会在2030年实现。
价值影响
缓解下岗
双休日实施前期,很多双职工家庭有一个“超级星期七”的说法,这个“星期七”指的是每周休息日需要面临大量的家务活以及子女的学习教育问题,这种工作零碎、杂乱、并且是每周的积攒,工作量比较大。加之90年代国企改革深入,下岗工人逐日增多。双休日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就业岗位,缓解部分工人的下岗问题,同时也节约了水电等资源,并且让双职工家庭走出“超级星期七”的困境。
拉动消费
通过把“双休日”合理调配,与元旦、春节等法定假日拼接起来,组成3天的“小长假”和7天的“黄金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双休日”的出台,正赶上中国铁路和民航事业大发展的时机。铁路部门经过六次提速,有了不少“夕发朝至”的旅客列车,民航部门也在努力开发新航班、新航线。周五晚出、周一早归,成为很多年轻人群的游乐模式。
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收入1元钱,能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因为它关连的不只是住、食、行,还包含游、购、娱等诸多内容。中国“假日办”有个数字:一年里“黄金周”累计的旅游收入是5600多亿元,而“黄金周”中有4天是来自“双休日”的,其收益的六成可以算到“双休日”名下,可达3360多亿元。“黄金周”期间,日均“进账”42亿元,而从节日商品零售与日常商品零售的比值推算,平时“双休日”的日均进账水平,即使按照“黄金周”二十分之一计算,每天也能产生2亿元的收入。“双休日”的综合经济效益已超过2万亿元。仅2018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就达到9.94万亿元(这一年的GDP是90.03万亿元,旅游业的贡献率超过10%)。
除了旅游,“双休日”还拉动了其他很多行业的发展。商店、餐饮、娱乐,甚至体育、展览、广告、彩票等,都能从周末经济中获利。“双休日”撬动了人们以存钱、积累为主的理财思路,逐渐转变为存钱、花钱的方式。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增加就业
根据测算,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增加1个,能使社会增加就业岗位5—7个。与旅游业直接、间接关联的部门有100多个,需求的人才多种多样。20世纪最后10年,中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由旅游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人数约占38%。
相关法规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七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
相关活动
法国人们喜欢在双休日做专题交谈——音乐、舞蹈、电影、戏剧、天文、地理、科技等常是人们的热门话题。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经常在双休日开家庭音乐会或专题音乐会,演唱世界名曲或自编的歌曲。德国地区人们常进行体育运动和欣赏音乐、戏剧演出或摄影等活动,或到郊外旅游。亦有人喜欢在双休日以鸡尾酒会的形式同亲朋好友相聚,共度愉快周末,举行露天联欢活动。
英国人们喜欢在双休日读书看报和研究学问,闲暇会演奏风笛、钢琴、双簧管等乐器。韩国人喜欢在双休日爬山和钓鱼、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或社交活动,超市与商场双休日期间则延长营业时间,开展文化或其他主题活动并举办同消费有关的讲座等。瑞典湖泊多,双休日游泳是人们的首选。
在中国,经过一周五天的工作后,周末的选择不再只有宅在家里一个选择,人们开始习惯去看一场电影,听一场音乐会,欣赏一场展览,还会选择郊外出游,如果是小长假,更多的人会选择国内中长途旅游,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国内游客出游55.4亿人次,这一数据是2008年17.1亿人次的3倍还要多;2018年中国居民出境人数达1.62亿人次,而在2008年只有4584万人次。
相关事件
隔周三休
2023年,中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熊水龙拟提交提案,建议适时调整“双休日”,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制度。
熊水龙认为,“双休日”实行近30年来,较好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保证了国民的休息权和健康权。但是,每周两天的休息日不利于国人开展经常性的旅游活动,造成节假日期间出现扎堆外出旅游消费的现象,从而带来了交通拥堵,景区人满为患、餐饮酒店价格高涨等社会问题。为此,熊水龙建议,加强对调整“双休日”的调研,适时调整“双休日”,如试点开展周休日实行“隔周三休”的制度,即首周休息一天,次周休息三天。这一消息引起网络热议。
弹性休假
2017年,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成都市委主委仰协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调整双休日实行每月弹性休假制度的建议》。这份建议指出,法定节假日制度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重要反映,涉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关系到全体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中国自1995年开始,变每周单休为双休,之后,节假日也从每年7天增加到每年11天,并推出带薪年休假规定等。不过,由于带薪年休假不易落实,因此,国庆“黄金周”、春节假期等集中休假期成为人们举家出游的主要假日。假期出游虽然能拉动旅游消费快速增长,但也暴露出诸多弊端:各大景区游客爆满、交通瘫痪。
参考资料
[1995年]双休日制度实施(纪念改革开放40年).洛阳网新闻中心.2024-04-23
冲上热搜!“建议调整双休日”.今日头条.2024-04-23
你知道当年花了10年才攻下“5天工作制”吗?.百家号.2024-04-22
人员班次计划.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23
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4-04-22
世界各国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青年报.2023-12-24
委员建议调整“双休日”上热搜,中国从古至今上几天班休一次?.百家号.2024-04-22
工人日报刊文:少上一天班,究竟“香不香”?.新浪网.2024-04-23
“一周双休”二十年:还有多少人成为制度的“弃儿”.晋江新闻网.2024-04-23
谁也别动我的双休日 | 旧文重温.今日头条.2024-04-23
中国人离4天工作制还有多远?专家: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肯定要炸锅.腾讯网.2024-04-23
“双休日”提案被采纳的前前后后.澎湃新闻.2024-04-23
欢迎您访问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2024-04-22
国外的双休日生活.新浪新闻.2024-04-23
十年统计分析:中国人出行时间增多 旅游需求越来越强.http://www.xzrbw.cn/info/1197/207133.htm.2024-04-23
人大代表:建议调整双休日实行每月弹性休假制度.印象网.202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