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
小说家,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小说”一词,本意指浅薄琐屑的言论。《汉书·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九流”之外,“十家”之末,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阊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缓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荛狂夫之议也。”小说家之书,今已尽亡。据《汉书·艺文志》存目来看,其中有立说而托于古人的,如《伊尹说》《鬻子说》《师旷》等;有杂记古事的,如《周考》《青史子》等。此类著作中包含丰富的古史资料,可惜都已亡佚;此类“君子勿为”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刍荛狂夫之议”,直接反映了平民阶层的思想。
简介
小说家,先秦百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起源
古时之人以圣人在上,史为书,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多以之谤之。而至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
小说家为诸子百家中的其中一家,据班固所著《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意即小说家所做的事以记录民间街谈巷语,并呈报上级等为主,然而小说家虽然自成一家,但被视为不入流者,故有“九流十家”之说。
小说家者能代表平民社会之四方风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为世人所重,终致弗灭。
代表人物
虞初:
西汉洛阳市(今河南洛阳市)人。其事迹多已散佚。据《全本史记》、《汉志》所载,虞初于刘彻时,以方士侍郎,乘马衣黄衣,号黄衣使者。而在《郊祀志》有载:「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
虞初虽为西汉人,其功於小说家者为汇编丛谈之小说。据张衡西京赋曰:「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可见虞初在整编小说上的地位。
虞初著有《虞初周说》,内容为其所辑小说之汇编,篇类近千,非汇编而何。然卷浩繁,尤易散失,故其书亡佚亦早。
代表作品
古中国小说家所著之书,今多已亡佚,故其学说,已难考查。班固写《汉书.艺文志》时,撮了今已亡佚的古书《七略》所录,将十五本著作编入“小说家”的名下,并以自己的理解作注解。分别是:
书名 篇章数目 班固与唐侍郎颜师古,在艺文志上的注解
1.《伊尹说》 二十七篇 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2.《鬻子说》 十九篇 后世所加
3.《周考》 七十六篇 其周事也
4.《青史子》 五十七篇 古史官记事也
5.《师旷》 六篇 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6.《务成子》 十一篇 称尧问,非古语
7.《宋子》 十八篇 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8.《天乙》 三篇 天乙谓汤,其言殷时者,皆依托也。
9.《黄帝说》 四十篇 迂诞依托。
10.《封禅方说》 十八篇 刘彻时。
11.《待诏臣饶心术》 二十五篇 武帝时。颜师古曰,刘向《别录》云:“饶,齐人 也,不 知其姓,武帝时时诏,作书,名曰《心术》。”
12.《待诏臣安成未央术》 一篇 应劭曰,道家也,好养生事,为未央之术。
13.《臣寿周纪》 七篇 项国人,宣帝时
14.《虞初周说》 九百四十三篇(虞初)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应曰:其说以《周书》为本。师古曰,《史记》云:“虞初,洛阳市人。”即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者也。
15.《百家》 一百三十九卷
根据上述,列为小说家的作品十五家,共有一千三百八十篇章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