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涛(1932.1—),别名李松,天津杨柳青人,中国美术史论专家。曾任解放军部队美术工作者,1957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史系和中国画系,毕业后留校担任《美术研究》编辑,并讲授中国古代美术史。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月刊副主编、《中国美术》主编、美术杂志社社长、中国美协第四届理事、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炎黄艺术馆副馆长。参与编撰《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美术全集》等重要美术史著作,并有多部个人编著作品。
个人成就
25岁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美术史系、中国画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系秘书。44岁调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任《美术》、《中国美术》两刊物副主编、主编,美术杂志社社长。他是中国建立美术史学科以来培养出来的第一代美术史论家,他主编与参与主编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华文明史》《世界美术全集》《中国美术史》等国内大部头的美术史著作。
艺术展览
2018年5月9日,“史海寻贝——美术史论家李松的治学与收藏”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了美术史家李松先生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的学术著作、文章、书法、绘画临摹与创作、收藏以及手稿、手拓、通信等共100余件,其中李松的旧藏碑石原拓,重要著作《中国青铜器艺术研究》《中国美术史》《徐悲鸿年谱》完整手稿,以及与王朝闻、华君武、吴作人、贺友直等学者、艺术家的通信等均为首度亮相,展览将持续到5月13日。
人物评价
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
谈及此次展览的举办和李松先生时,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王明明说:“数十年来,在艺术研究和学术建设上,李松先生都给予了北京画院很多的帮助。我们一直在思考,作为北京画院这样的机构对于李松先生这样的著名学者能做什么?希望这个展览能够呈现李松先生一辈子研究的成果、治学精神、深入研究、珍贵收藏,能够将这些内容面向观众,这是北京画院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李松先生的艺术成就和收藏,其实首先感动我的是他的为人,中国美术最高境界讲究人品和画品,这么多年来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这样的道理。”王明明说,虽然自己跟李松先生的谈话次数并不多,但每次李松先生的观点都能让自己受益匪浅,而我们当下的公共艺术机构应该给予美术理论家、美术史家更多的关注。
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
中央美术学院副书记王少军观看展览之后谈到:“看到李松先生一幅幅书法,一件件碑拓,史论研究文章和书法,还有先生田野调查的文本,和艺术家们来往信件的原作,还能看到先生寥寥数笔的速写却能够画出那样的生活气息,表达准确同时也具有时代性,从中能够感受到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治学能力。李松先生就是中央美术学院史论学科的发展缩影,代表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精神和水平,感谢北京画院为李松先生举办展览,为后辈提供了一个学习前辈的机会。”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
作为多年的老同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谈到,可能当大家看到李松的诸多艺术研究、创作和收藏的成果时会很意外,但是作为李松的老同事自己一点都不惊讶,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对他甚为了解。在上世纪50年代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后,李松作为金维诺先生的得力助手,在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学科创办初期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则在开幕现场谈到,面对李松先生等前辈与大家,自己感觉诚惶诚恐,这次展览更是让后辈去思考:“如何才能为艺术事业贡献力量。”安远远说,并不是作为一位学者能为自己著书立说就是成功,也并不是作为一位艺术家能卖多少钱就能成功。而是像李松先生为美术史所做的贡献,还像王明明院长、杨力舟馆长等作为艺术家还能为美术公共事业担任行政工作,前辈们为美术事业的点点滴滴的工作成为后辈的榜样,而这才有了李松先生的展览和一场聚会。
参考资料
第四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团、理事名单.李松涛.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