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喀木虱Cacopsylla citrisuga Yang\u0026Li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柠檬产区为害柠檬嫩梢、嫩叶的一种害虫,柚喀木虱主要发生在德宏州海拔1 000—1 500 m的柠檬产区,其寄主植物仅发现芸香科柑橘属Citrus和枳壳,海拔越高,发生时间越长,受害越重;以若虫为害最为严重,受害叶片不能正常生长及展开,出现对拆症状,严重时卷曲成菊花状。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3.23—3.71 mm,体绿色,粗壮;头宽0.81—0.88mm,头部下垂,头顶后缘微凹,前缘膨突;单眼黄褐,复眼棕褐;触角长1.14~1.21 mm,黄至黄绿色,3~8节端部黑色,9~10节全黑,端刚毛一长一短,黄色;胸较头为窄,中胸盾片中央平扁,小盾片膨突;足黄色,腿节黄绿色;后足胫节具一基刺,端距5个、黑色,基附节具1对黑色爪状刺,后基突绿色,细而尖、略下弯;前翅长2.60~3.13 mm、宽1.37~1.40 mm,长约为宽的2倍,透明,翅痣狭长,缘斑4个,淡褐色;后翅长2.19—2.60 mm,宽0.83~0.92 mm,透明;腹部背面黄绿,腹面绿色、具微毛。
卵
长0.30 mm左右,最宽处0.15 mm,芒果形,表面光滑,初呈白色透明状,后逐渐变黄,卵两端橘黄较浓,中间可见红色小点,孵化前卵中问可见黑色小点。
若虫
共5龄,扁椭圆形,腹部较胸宽,复眼为红色,全体为黄色,体色随虫龄变化,初孵若虫为淡黄色,无翅芽;2龄颜色逐渐变黄,翅芽显露但未伸达腹部;3龄体黄色,翅芽伸达腹部第3腹节;4龄后体色开始变为黄绿色至绿色;5龄后头、胸腹均变为绿色,复眼颜色变淡,前胸隆起。若虫取食后分泌一根长长的白色蜡丝拖于腹部末端。
为害症状
柚喀木虱以若虫为害最为严重,新梢长至0.5—5.0 cm较容易受害。成虫喜欢在尚未展开的嫩梢或嫩叶正面主脉上产卵,若虫孵化后固定在主脉两侧取食,受害叶片沿叶脉正面对折,新梢受害后,叶片不能正常生长及展开,严重时卷曲成菊花状。柚喀木虱为害后容易导致叶片脱落,往往受害枝干落叶变成光干,严重影响树冠的扩展和长势。若虫取食后从肛门处排出白色分泌物,易诱发煤烟病。
寄主植物
除了野外调查发现的柠檬、柚子、柑、柳叶橘及印度大果外,在网室内观察结果表明,柚喀木虱还为害甜橙、沙糖橘、枳壳,但不为害亚洲柑橘木虱常见的寄主植物九里香属、瑞香,说明柚喀木虱仅为害芸香科柑橘属和枳壳,寄主范围比亚洲柑橘木虱窄。
生物学习性
温度对成虫活动的影响较大,10:00前或温度低于8℃时,成虫基本不活动,于柠檬嫩梢上静歇.当气温高于15℃以上时,成虫开始活动,11:00一16:00是成虫活动的高峰期,12:30—14:30是成虫羽化的高峰期。成虫羽化时,头部固定在叶片背面,不停地振动身体,羽化完全后在羽化的位置静歇数小时,待翅膀全部展开后开始飞行活动。成虫喜欢在嫩芽或嫩叶上产卵,在嫩叶上的产卵部位为叶片正面从距离叶柄约2/3处直到叶尖的主脉上。每叶产卵1—2排或数排,每叶卵粒最多可达30—50粒。初产卵粒为白色呈透明状,逐渐变为黄色。若虫孵化后喜欢群居在孵化叶片上取食,随叶片的生长而逐渐发育成熟。至2龄后部分若虫会转移至其他幼嫩叶片上固定取食。受害叶片沿叶片主脉对折,若虫在对折的叶片内很少再转移,但其活动能力强,受惊扰后能迅速转移。若虫抗低温的能力较强,4℃低温下48 h后,仍然具有活动和取食能力;置于0℃4 h后转移到室温几秒钟就能恢复活动能力。若虫、成虫对高温较为敏感,如气温持续高于35℃以上,很少见其活动。
田间发生规律
在海拔较低的瑞丽市勐秀乡邦孔村柠檬产区,柚喀木虱于每年的2月中下旬产卵,3月初可见若虫取食为害,3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出现,4月上旬至6月中上旬为柚喀木虱发生高峰期,进入7月后柚喀木虱数量急剧下降,基本不形成大的为害,9月后以少量成虫、若虫在阴暗、凉爽的地方繁殖越夏。而在海拔相对较高的户岛,卵的初显期为3月初,3月中下旬可见若虫为害,4月初第1代成虫出现,为害高峰期从5月初一直持续至10月初,11月后为害减轻.户岛与帮孔相比,卵的出现期推迟1个月,发生高峰期推迟近3个月。此外,嫩梢抽发期调查结果表明,邦孔柠檬春梢抽发时间较户岛早1个月,且调查当年邦孔调查点的柠檬没有修剪,进入7月后,嫩梢数量减少,加之气温较高和降雨量大,柚喀木虱数量下降;而户岛柠檬抽梢较晚且进行了秋季修剪,秋冬梢的抽发量较大,在12月柚喀木虱发生出现了为害高峰,说明柠檬嫩梢的抽发时间和数量是影响柚喀木虱发生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户岛和帮孔的海拔分别为1 495和1 000 m,柚喀木虱发生期的区别可能与海拔差异有关,海拔增高,抽梢期推迟,柚喀木虱的发生期相应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