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
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清除衰老红细胞和进行免疫应答功能。
脾位于左季肋部,胃底与膈之间,第9~11肋的深面,长轴与第10肋一致。其体表投影是:脾的后端平左侧第9肋的上缘,距后正中线4~5cm;脾的前端平左侧第11肋,达腋中线;脾的长轴与左第10肋平行。脾与膈相贴,故脾的位置可随呼吸和体位的不同而变化。
脾有四条韧带,分别是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脾结肠韧带。脾有一条动脉和一条静脉,分别是脾动脉和脾静脉。
脾呈暗红色,质软而脆。脾可分为膈、脏两面,前、后两端和上、下两缘。脏面凹陷,中央处有脾门。上缘较锐,朝向前上方,前部有2~3个脾切迹。
组织学结构
脾脏的实质分为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三部分。白髓由密集的淋巴细胞构成,是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当抗原侵入脾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时,白髓内淋巴小结会大量增多。红髓主要由脾血窦和脾索组成,红髓内血流缓慢,使抗原与吞噬细胞的充分接触成为可能,是免疫细胞发生吞噬作用的主要场所。边缘区(MZ)位于红髓和白髓的交界处,此区淋巴细胞较白髓稀疏,以B细胞为主,但有较多的巨噬细胞(Mφ),是脾内捕获抗原、识别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神经分配
支配脾脏的神经主要是腹腔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由脾门伴随脾动脉进入脾脏,其中胆碱能神经除与脉管系统伴随分布外,脾组织实质内也有分布,而且分布于不同结构的神经纤维相互连接。脾交感神经对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调节脾脏血液灌流量和脾免疫细胞功能。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与内毒素呈剂量依赖关系,内毒素剂量越大,脾交感神经电生理活动强度越高,潜伏期越短,脾脏血液灌流量越低,说明脾交感神经对内毒素的敏感性较高,能快速调节脾脏血流量,使之表现出相应的免疫反应。研究还发现全身发热引起的脾脏交感神经冲动释放,会引起脾脏细胞因子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其中以IL-1、IL-6最为明显,但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具体作用还不清楚。脾脏的神经纤维处于结构不断重塑、功能不断改建之中,这与机体不断接受刺激,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同时不断地感受刺激、协调功能、作出应答和调节有关。
生理功能
1.脾脏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
2.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生动物界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
3.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脾是血循环中重要的过滤器,能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特别是红细胞和血小板。因此,脾功能亢进时可能会引起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减少。
4.脾脏还有产生淋巴细胞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