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府十八学士,是指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国的十八位文学之士,由南楚文昭王马希范设立。这些学士在长沙及其周边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背景介绍
五代十国时期,马殷在今湖南省地区建立了楚国,以长沙为国都。马殷实施了保境安民政策,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马殷逝世后,其子马希声、马希范相继执政。尽管楚国在马希范统治期间逐渐衰落,但他仿效唐朝李世民的做法,设立了天策府和文学馆,任命了一批学士,称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长沙和湖南文化的进步。
学士群体
天策府十八学士,又称天策学士,是由南楚文昭王马希范设立的一群文学之士。这群学士包括拓跋恒、廖匡图、李宏皋(臬)、何仲举、徐仲雅、刘昭禹等人,他们在长沙和湖南的文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代表人物
廖匡图
廖匡图,字赞禹,江西虔化县人,后来跟随父亲廖爽来到长沙。他性格豪放,学识渊博,擅长文辞。在天策府十八学士中,虽然排名第八,但实际上被认为是领军人物。遗憾的是,他的作品大部分已经遗失,现存的作品数量有限。
李宏臬
李宏臬,长沙人,年轻时就展现出诗歌天赋。他曾担任多个职务,并参与了著名的“溪州铜柱”碑文的撰写。然而,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很少,仅有《题桃源》一首。
何仲举
何仲举,道州人,出身贫寒,但聪明多才。他曾在困境中展现了自己的诗歌才能,最终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他的诗歌风格以格调苍凉、意境深远著称。
徐仲雅
徐仲雅,原籍秦中,后定居长沙。他是天策府十八学士中最活跃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大多已失传,但在《全唐诗》中有六首得以保存。
刘昭禹
刘昭禹,字休明,也是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他勤勉好学,擅长五言诗,其作品深受赞誉。他还乐于发掘和推荐其他有才华的人,如石文德。
石文德
石文德,连州人,最初因其外表丑陋而不受重视。但凭借自己的才华,尤其是为秦国夫人彭氏撰写悼亡词的机会,获得了马希范的认可,并最终成为天策府学士。
其他人
除了以上提到的人物,还有其他人如拓跋恒,也在天策府十八学士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文化影响
在五代十国这个动荡的时代,中国的社会环境不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然而,长沙天策府的成立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得一群文人士子可以专注于文学创作,并相互交流提升。这种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其他地区并不多见,天策府十八学士也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不仅限于长沙,而是影响到了整个湖南地区。
参考资料
李正明马楚天策府十八学士考.道客巴巴.2024-10-23
廖匡图.求闻.2024-10-23
李宏皋.古诗文.2024-10-23
何仲举.古诗文网.2024-10-23
刘昭禹.古诗文网.202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