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直口鲮

直口鲮

直口鲮(拉丁学名:Rectoris posehensis),别名油鱼棒、油鱼、线鱼、凤岩鱼,是鲤科直口鲮属鱼类,为中国广西西江水系的特产鱼类,在福建闽江也有少量分布。其生活在山溪急流浅滩中,或河边阴暗的石灰岩洞里及河水中,为底层鱼类。

直口鲮体长,略呈圆筒形或稍侧扁,尾柄侧扁而细长,腹部圆,背部轮廓呈弧形。头稍小,前端尖。吻向前突出,眼侧上位,离鳃盖骨后缘较离吻端为近。背鳍无硬刺,外缘内凹,最长鳍条与头长相等或超过头长,背鳍起点至吻端的距离小于至尾鳍基的距离。尾鳍叉形。下咽齿细长,呈斜行切面。鳃耙细小,呈三角形。腹膜微黑色。背部呈浅棕黑色,腹部银白色。各鳍色浅,胸鳍橙黄色。

直口鲮以藻类为食。其含油量比一般的鱼都高,烹饪时不用油,可以烤制食用。当地人利用直口鲮的鱼油来照明。其种群数量已经大幅度减少,并面临绝种的可能。

名称由来

直口鲮因含脂量较高,故有“泉水鱼”之称。

外形特征

直口鲮体长,略呈圆筒形或稍侧扁,尾柄侧扁而细长,腹部圆,背部轮廓呈弧形。头稍小,前端尖。吻向前突出,吻皮向腹面包围,盖住上颌,靠近边缘半月形区域布满细小角质乳突,边缘有垂直裂痕而呈流苏状。上唇消失。吻皮在口角处与下唇侧端的基部相连。下唇厚,在口角处有一系带,位于吻皮和下唇相连合处之内,与上颌的侧端相连;下唇腹面有一布满角质乳突的横行狭窄区域,区域内前部的乳突较粗而后部细小;不扩展至颏部,唇后沟限于口角。缺颏沟。眼侧上位,离鳃盖骨后缘较离吻端为近。眼间距约等于吻长。须2对,吻须较粗壮,其长稍短于眼径,着生于吻侧沟之前;口角须着生于吻皮和下唇交界处,一般隐藏于口角唇后沟内。鳃盖膜在前鳃盖骨下方连于峡部,其宽度小于眼后头长。鳞片中等大,胸部鳞片小,埋于皮下。侧线完全,前部微向下弯,后伸行人尾柄中轴。

直口鲮背鳍无硬刺,外缘内凹,最长鳍条与头长相等或超过头长,背鳍起点至吻端的距离小于至尾鳍基的距离。胸鳍长约等于头长,第二根分枝鳍条为最长。腹鳍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后,末端后伸达到或近肛门;臀鳍至腹鳍基的距离小于至尾鳍基的距离。尾鳍叉形。

直口鲮下咽齿细长,呈斜行切面。鳃耙细小,呈三角形,侧扁。鳔2室,较小,前室长圆形,后室细长,约为前室长的1.8—2.0倍。肠细长,多盘曲。腹膜微黑色。

直口鲮背部呈浅棕黑色,腹部银白色,沿侧线有一深黑色纵行条纹,自鳃孔上角起,直达尾鳍基,在黑条纹的上方有一条较浅的色带,使黑纹更为明显。各鳍色浅,胸鳍橙黄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直口鲮分布于广西西江,在福建闽江也有少量分布。

栖息环境

直口鲮生活在山溪急流浅滩中,也栖息于河边阴暗的石灰岩洞里及河水中,为底层鱼类。

生活习性

直口鲮以下颌前缘的锐利角质边缘刮食砾石上的固着生物,以藻类为食。直口鲮在洞内生活时,当洞内涨水,其成群从洞口游出,在山溪中生活两三天,随水游到与此地相隔二十多公里的大河中。在河中生活大约有二、三个月,之后逆水回巢,到涨水的时期,直口鲮就成群往回游。其胆小却很灵活,稍有惊动便会跑掉,游栖在河底的岩石缝隙中,不浮头“露面”,也不单独行动。其具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并且还具有耐震性,直口鲮对药物的抵抗力极差。

繁殖方式

直口鲮的繁殖方式为卵生。产卵期为6-10月,常于洪水期集群至小河坑产卵。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直口鲮的含油量比一般的鱼都高,烹饪时不用油,可以烤制食用,味道极佳。

使用价值

当地人利用直口鲮的鱼油来照明。

物种保护

直口鲮的种群数量已经大幅度减少,并面临绝种的可能。

参考资料

直口鲮.物种2000官网.2025-03-11

油鱼-直口鲮.中国科普博览官网.2025-03-12

直口鲮.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3-11

直口鲮.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