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余燕
饶余燕(1933年9月-2010年4月19日),汉族,出生于上海市,广东大埔人。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曾任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学术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兼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陕西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特约编委。
1951年,饶余燕考入金陵大学文学院音乐系,创作合唱曲《争取和平歌》。1954年,饶余燕创作钢琴作品《即兴曲——手车》。1956年,饶余燕创作钢琴作品《引子与赋格》,同年,抽调担任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的苏联作曲理论家面向全国的复调音乐班为期两年的业务秘书,负责记录和整理专家《复调音乐讲座》手稿。1959年,饶余燕创作交响大合唱《钢铁大巴山》,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献礼的陕西省代表作品,在陕多次公演。1963年,饶余燕创作钢琴组曲《延安生活素描》。1971年,饶余燕参加大型泥塑展《霸王窑》的配乐,录音工作。1974-1975年,饶余燕创作管弦乐组曲《大庆颂》。1982年,饶余燕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音诗—骊山吟》。1988年10月,饶余燕应文化部聘请为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评奖评委,作为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筹划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音乐院校复调音乐研讨会。1991年3月,饶余燕作为评委参加在西安市举行的第七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的评审工作。1996年,饶余燕被邀请担任香港回归音乐作品评委。2001年,饶余燕创作二胡与室内管弦乐作品《小协奏曲—垂杨柳》。2006年,饶余燕与作曲家张晓峰合作《大漠随想》。2010年,饶余燕创作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澳门政府委约作品,民族管弦乐《音诗—澳门随想》(合作),并由澳门中乐团于3月28日在澳门公演。
1981年,饶余燕创作大型芭蕾舞《金色的海螺》(合作),荣获陕西省音乐舞蹈会演创作二等奖。1983年,民族管弦乐《音诗——骊山吟》,荣获陕西省民俗音乐作品比赛一等奖。1992年,古筝重奏曲《锁风沙》,荣获1992年陕西省新剧目调演优秀创作奖。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津贴。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饶余燕,1933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40年,饶余燕就读于上海教会小学;1946年,饶余燕就读于震旦大学附中;1951年考入金陵大学文学院音乐系,创作合唱曲《争取和平歌》;1952年,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音乐系并入上海音乐学院,饶余燕攻读作曲专业;1954年,饶余燕创作钢琴作品《即兴曲——手车》;1955年,饶余燕创作钢琴作品《序曲二首》、大提琴独奏曲《枣园幸福渠》、小提琴独奏曲《难忘一月八日》;1956年,创作钢琴作品《引子与赋格》;同年抽调担任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的苏联作曲理论家面向全国的复调音乐班为期两年的业务秘书,负责记录和整理专家《复调音乐讲座》手稿,并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兼教乐理;1957年,饶余燕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并留校,继续担任苏联专家的业务秘书工作;他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引子与赋格》获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曲创作比赛三等奖,此曲后被文化部钢琴教材编审组选入《高等音乐院校教学曲选》,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并定为必弹曲目。
创作经历
1958年,因反右运动,饶余燕被分配西安音乐学院任教;1958-1959年,饶余燕创作钢琴作品《秦腔曲牌主题奏鸣曲—感天动地窦娥冤》,创作男高音独唱《甜水流到人心头》;1959年,饶余燕创作交响大合唱《钢铁大巴山》,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献礼的陕西省代表作品,在陕多次公演;1960-1961年,饶余燕创作小提琴组曲《献给儿童》。1963年,饶余燕创作了钢琴组曲《延安生活素描》,该曲是一部典型的标题音乐。由“晨曦”“劳作”“山歌”“听书”“延河”等五首小品构成。1963-1964年,饶余燕创作小提琴协奏曲《青年之歌》(合作);1965年,饶余燕创作民族管弦乐组曲《王杰的故事》(合作);1966年,饶余燕创作了配乐诗朗诵《永远活在人们心间》;1971年,饶余燕参加大型泥塑展《霸王窑》的配乐,录音工作;1972年,饶余燕创作钢琴与管弦乐《秦腔曲牌主题随想曲》、小提琴独奏曲《延河之歌》《秋收路上》(合作);1973年,饶余燕创作小提琴独奏曲《宝塔山下》(合作)、《秦腔曲牌》(合作);1974年3月,饶余燕创作小提琴齐奏曲《火车向着韶山跑》(合作),创作大型组曲《创业赞》;
1974-1975年,饶余燕创作管弦乐组曲《大庆颂》。1975年,饶余燕创作小提琴独奏曲《当黎基玛花开的时候》《日本风格抒情曲》(合作),创作小提琴齐奏曲《我为祖国献粮棉》(合作);1976年,饶余燕创作大提琴独奏曲《悼歌》(合作);1977年,饶余燕创作大提琴独奏曲《巴依拉木—节日》(合作);1978-1979年,饶余燕创作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1979-1980年,饶余燕创作大型舞剧《春风桃李》(合作);1981年,饶余燕创作大型舞剧《金色的海螺》(合作);同年5月,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荣获第一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乐)评奖优良奖;1982年,饶余燕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音诗—骊山吟》;1983年,饶余燕创作大提琴组曲《延安抒情》;1984年,民族管弦乐作品《音诗—骊山吟》荣获第三届全国音乐作品(民俗音乐作品)评奖优良奖;1985年,饶余燕创作钢琴作品《序曲·思念》;7月,作为评委参加在昆明市举行的第四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的评审工作;1986年,饶余燕为大型话剧《神州梦》配乐,同年创作男高音独唱曲《望未央》;1987年,饶余燕参加上海国际钢琴作品比赛评审会;同年创作民族管弦乐《音诗—神州梦》、男低音独唱曲《望我大陆》;1988年10月,饶余燕应文化部聘请为全国第六届音乐作品评奖评委;作为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筹划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音乐院校复调音乐研讨会。
1990年,饶余燕创作花腔女高音独唱曲《雁塔晨钟》、古筝与管弦乐队作品—协奏曲《骊宫怨》;1991年3月,饶余燕作为评委参加在西安市举行的第七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的评审工作;10月,创作管弦乐四重奏《中国民歌主题四首》;同年创作了民族管弦乐作品《音诗—玉门散》《音诗—雨霖铃》;1992年,饶余燕创作长号四重奏作品《召唤》、钢琴作品《长安古乐复调钢琴小曲三首》(又名《阿兰多》)、古筝四重奏《锁风沙》;1993年,饶余燕创作埙与古筝作品《如莲》、民族管弦乐作品《音诗—鼙鼓断魂》;1994年,饶余燕创作古筝独奏曲《黄陵随想》;同年8月,应文化部聘请担任北京举行的第八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的评审工作;1995年,饶余燕创作中阮与民族管弦乐协奏曲《汉琵琶情》,由陕西歌舞大剧院民族乐团在陕首演;同年,由香港WAVEMATION唱片公司出CD;1995年10月,饶余燕作为评委参加95全国青少年作曲邀请赛评审工作;1996年,饶余燕被邀请担任香港回归音乐作品评委;1999年,饶余燕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音诗—大漠遐想》(合作);2001年,饶余燕创作二胡与室内管弦乐作品《小协奏曲—垂杨柳》。
2003年3月,饶余燕作为评委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的评审工作,同年创作民族管弦乐作品《音诗—塞下曲》;2006年,饶余燕与作曲家张晓峰合作《大漠随想》,10月,饶余燕作为评委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音乐作品评奖的评审工作,同年创作小提琴与管弦乐队作品《碗碗腔主题随想》;2007年,饶余燕参加第四届中乐国际研讨会,4月,参加上海之春“圣卡罗杯”中小型钢琴新作品评奖的评审工作,同年参加“帕拉天奴杯”第一届中国音乐创作(钢琴作品)大的评审工作;同年11月,饶余燕应邀参加上海音乐学院80周年校庆及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的全国音乐院校第二届复调音乐研讨会;2009年10月,西安音乐学院6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了《饶余燕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以及学术研讨会;2010年,饶余燕创作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澳门政府委约作品,民族管弦乐《音诗—澳门随想》(合作);并由澳门中乐团于3月28日在澳门公演;2010年4月19日,饶余燕病逝于西安市,享年77岁。
主要作品
钢琴作品
《即兴曲——手车》,1954年作于上海市,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苏联收集出版于《中国作曲家钢琴作品选》。
《序曲二首》,1955年作于上海,音乐会演出。
《引子与赋格》1956年作于上海,1960年被编入《高等音乐院校钢琴教学曲选(中国部分)》。
《秦腔曲牌主题奏鸣曲——感天动地窦娥冤》,1958-1959年作于西安。
《延安生活素描组曲》,1963年作于西安。
《引子与赋格——抒情诗》(引子主题取自陕西省地方戏曲碗碗腔),1964年作于西安市,发表于《音乐创作》。《长安古乐复调钢琴小曲三首》1992年作于西安,被编入《钢琴曲选》《音乐创作钢琴曲选》,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以上信息参考资料:
小提琴作品
《难忘一月八日》(合作),1955年作于上海市,音乐会演出。
《小提琴组曲——献给儿童》,1960-1961年作于西安。
《延河之歌》,1972年作于西安。
《秋收路上》(合作),1972年作于西安,发表于《延安歌声》(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前身),被编入《中国优秀小提琴齐奏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宝塔山下》(合作),1973年作于西安市,发表于《延安歌声》(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前身)。
《秦腔曲牌》(合作),1973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火车向着韶山跑》(合作),1974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当黎基玛花开的时候》(合作),1975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日本风格抒情曲》(合作),1975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我为祖国献粮棉》(合作),改编于1975年。
以上信息参考资料:
大提琴作品
《枣园幸福渠》,1955年作于上海市,发表于《音乐创作》《延安歌声》(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前身)。《悼歌》(合作),1976年作于西安市,发表于《延安歌声》。
《巴依拉木——节日》(合作),1977年作于西安,发表于《延安歌声》。
《大提琴组曲——延安抒情》,1983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以上信息参考资料:
重奏作品
弦乐四重奏《中国民歌主题四首》,1991年作于西安,由广东音像出版社出版盒式录音磁带。
长号四重奏《召唤》,1992年作于西安,发表于《音乐创作》。
古筝四重奏《锁风沙》,1992年作于西安,发表于《音乐创作》。
以上信息参考资料:
声乐作品
合唱曲《争取和平歌》,1951年作上海,发表于《上海歌声》。
男高音独唱《甜水流到人心头》,1959年作于西安市,被编入《新民歌一百首》《独唱歌曲二百首》,上海出版社出版。
男高音独唱《唐诗——望未央》,1986年作于西安,被编入《唐诗十首》,陕西音像出版社出版盒式录音磁带。
男低音独唱《望我大陆》,1987年作于西安,发表于《音乐创作》。
花腔女高音独唱《雁塔晨钟》,1990年作于西安,发表于《音乐创作》。
以上信息参考资料:
民乐作品
埙与古筝作品《如莲》,1993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古筝独奏曲《皇陵随想》,1994年作于西安市,音乐会演出。
民族管弦乐作品
组曲《王杰的故事》(合作),1965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音诗——骊山吟》,1986年作于西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多次演出。
大型话剧《神州梦》配乐,1986年作于西安,公开演出。
《音诗——神州梦》,1987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音诗——玉门散》,1991年作于西安,国内外多次演出。
《音诗——雨霖铃》,1991年作于西安,国内外多次演出。
《音诗——鼙鼓断魂》,1993年作于西安市,香港中乐团委约作品。
中阮协奏曲《汉琵琶情》,1995年作于西安,国内外多次演出,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CD。
《音诗——大漠遐想》(合作),作于1999年,台湾委约作品,国内外多次演出。
《音诗——塞下曲》,2003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音诗——澳门随想》(合作),2010年作于西安,澳门回归10周年纪念,澳门政府委约作品,澳门中乐团公演。
以上信息参考资料:
管弦乐作品
交响乐大合唱《钢铁大巴山》(合作),1959-1960年作于西安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献礼作品;音乐会演出。
小提琴协奏曲《青年之歌》(合作),1963-1964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配乐朗诵《永远活在人们心中》,1966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泥塑展配乐《霸王窑》,1971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钢琴与管弦乐《秦腔曲牌主题随想曲》,1972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组曲《创业赞》,1974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管弦乐《大庆颂》,1974-1975年作于西安,音乐会演出。
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1979年作于西安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舞剧《春风桃李》(合作),1980年作于西安,公开演出。
大型芭蕾舞《金色的海螺》(合作),1981年作于西安,公开演出。
古筝与管弦乐协奏曲《骊宫怨——白居易\u003c长恨歌\u003e读后》,1990年作于西安,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胡与室内管弦乐《小协奏曲——垂杨柳》,2001年作于西安,日本委约作品并首演于日本。
小提琴与管弦乐《碗碗腔主题随想》,2006年作于西安,被编入《中国优秀小提琴齐奏曲集》,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以上信息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饶余燕先生桃李满天下,学生赵季平、张豪夫、程大兆、张大龙、韩兰魁、陈大明等等,已成为中国国内外音乐教学实践和音乐创作的中坚力量。
赵季平
赵季平,河北束鹿人,作曲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主席、西安音乐学院名誉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历任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陕西歌舞大剧院院长、西安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及主席团成员、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
张豪夫
张豪夫,作曲家,先后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和法国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1982年毕业后,曾任中国广播艺术团专职作曲家。1997年被聘为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998年录入英国剑桥世界音乐名人录,2002年荣获比利时皇家艺术研究院的两项作曲奖。
程大兆
程大兆,出生于西安市,祖籍山东省。硕士学位,国家一级作曲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作曲专业研究生,师从饶余燕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作曲、北京中广盛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音乐总监、北京中央民族乐团特邀作曲、西安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陈大明
陈大明,著名作曲家。国家二级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三五人才"专家,享受政府津贴,西安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西安音乐学院学术带头人,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硕士导师。曾多次荣获西安音乐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荣获陕西省文化厅、省文联颁发的"青年音乐家奖",2002年被评为省"三五人才"专家享受政府津贴。
龚佩燕
龚佩燕,西安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西安市音乐家协会会员,西安音乐学院业余考级委员会评委。
社会任职
饶余燕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兼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陕西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常委,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特约编委。
获得荣誉
1981年,创作大型芭蕾舞《金色的海螺》(合作),荣获陕西省音乐舞蹈会演创作二等奖。
1981年,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荣获陕西省交响音乐作品比赛优秀奖(一等奖),同年荣获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交响音乐)优良奖(二等奖)。
1983年,民族管弦乐《音诗——骊山吟》,荣获陕西省民俗音乐作品比赛一等奖。
1984年荣获全国第三届音乐作品比赛(民乐创作)二等奖。
1992年,《长安古乐复调钢琴小曲三首》(别名《阿兰多》)荣获“少儿中国钢琴作品征集”评奖荣誉奖。
1992年,古筝重奏曲《锁风沙》,荣获1992年陕西省新剧目调演优秀创作奖。
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津贴。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2022年6月8日下午,陕西省音乐家协会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来我校饶余燕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2年6月13日下午,音乐教育学院2021级3、4班学生走进饶余燕音乐艺术特藏馆参观,开展“重温西安音乐学院历史记忆”主题活动。
2023首届长安艺术周为纪念和追忆饶余燕先生卓越的师者风范和杰出贡献,特举办两场具有纪念意义的艺术活动,分别是12月4日的“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和12月5日的“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参考资料
西音故事:饶余燕先生与他的学生.微信公众平台.2024-12-01
陕西音协党支部来我校饶余燕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西安音乐学院.2024-11-30
音乐教育学院组织学生参观饶余燕音乐艺术特藏馆.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2024-11-30
2023首届长安艺术周|成功举办“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和学术研讨会.2023首届长安艺术周|成功举办“纪念饶余燕先生诞辰90周年”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和学术研讨会.202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