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毓骏(1904年—1975年),字于正,出生于琅岐岛,是一位在台湾光复初期具有重要地位的建筑师。他曾留学法国,毕业于巴黎国立公共工程大学,并在巴黎大学都市规划学院担任研究员。1929年回国后,参与了多项重要建筑的设计工作。1949年移居台湾,1961年创办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系。卢毓骏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之一。

个人背景

卢毓骏的父亲经营书店,使得他从小便接触到丰富的文化和建筑知识。1916年,卢毓骏进入福州高级工业专科学校学习,表现出色。1920年,他获得了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进入巴黎国立公共工程大学深造,并在1925年成为巴黎大学都市规划学院的研究员。1929年,卢毓骏回到中国,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的家族背景和成长环境对他日后成为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职业生涯

卢毓骏的职业生涯始于南京考试院的工作,随后他在中国多个地方留下了重要的建筑遗产。1949年,他来到台湾,继续从事建筑工作,并在1961年创立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与都市设计系。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都市规划的良好配合,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专业知识,提升设计深度。

主要作品

卢毓骏的主要建筑设计作品包括南京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大考场及铨叙部,汤山望云别墅,南京高等法院,台湾科学馆,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教职员宿舍,“中国文化大学”校园规划及华冈校舍、大仁馆、大义馆、大伦馆、菲华楼、大恩塔,“司法行政部”大法庭及法官训练所,台中日月潭玄及慈思塔、考试院等。他的建筑作品不仅体现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尊重,同时也融入了现代建筑的理念和技术。

出版物

卢毓骏的出版物包括《防空建筑工程学》、《防空都市计划学》、《新时代都市计划学》、《现代建筑》、《中国建筑史与营造法》等专著,以及《建筑艺术新论》、《三十年来中国之建筑工程》、《新时代工业化之应有认识》、《明堂新考——个中国建筑师想像中的中国古代明堂》、《反映有机文明的中国建筑》、《都市计划及造园》、《以柔克刚——防御原子弹建筑的若干构想》等论文。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建筑理论和实践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教育理念

卢毓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提倡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术,还要广泛阅读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以增强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逝世

卢毓骏于1975年在台湾病逝,享年71岁。他的逝世标志着一位杰出建筑师的离去,但他留下的建筑遗产和思想将继续影响着后世。

人物评价

卢毓骏的建筑风格被认为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点,他的作品虽然有时被认为是复古形式的代表,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这种风格也是一种伪装妥协的表现。尽管他的建筑风格可能不如某些同行那样细腻或创新,但他的作品对于建筑文化的影响不容忽视。

参考资料

卢毓骏“天圆地方”的建筑美学.福建日报.2024-08-20

民国子午线之————考试院.搜狐网.2024-08-20

台首座防核爆防空洞曝光,系蒋介石当年密令设计.澎湃新闻.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