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裂木(学名:Talauma hodgsonii)是木兰科盖裂木属的一种。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高达15米;树皮灰褐色至灰色;嫩枝绿色,被白粉,具明显皮孔,节间短,老枝灰白色,无毛;顶芽被白粉。叶革质,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长20-50厘米,宽10-13厘米,先端圆钝或渐尖,稀微凹,基部渐狭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无毛,叶脉在上面明显凹下,嫩叶红褐色,侧脉每边10-20条;叶柄长5-6厘米,基部膨大;托叶痕为叶柄长的1/2或几达叶柄顶端。
花蕾倒卵球形,佛焰苞状苞片紫红色,花梗粗壮,被白粉,无毛,长1.5-2厘米,直径约1.5厘米,具1-2苞片脱落痕;花被片9,厚肉质,外轮3片薄革质,长约9厘米,粉红色或淡绿色,倒卵形,顶端微凹,中内轮6片厚肉质,乳白色,中轮阔倒卵状匙形,内轮较狭小;雄蕊多数,花丝紫红色,花药内向开裂,药隔米黄色,先端伸出呈三角形锐尖头;雌蕊群米黄色,卵球形或椭圆体形。
聚合果卵圆形,长13-15厘米;成熟蓇葖40-80枚,狭椭圆体形或卵圆形,长2.5-4厘米,表面具圆点状凸起皮孔,顶端具外弯的长尖,沿腹缝线开裂,后渐脱落,种子悬垂于粗壮的果轴上;每蓇葖具种子1-2粒,种子扁圆形,外种皮肉质、红色,内种皮黑色。
原产地的花期为4-5月,果期为8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中国(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印度(锡金王国)、缅甸、尼泊尔、泰国。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850-1500米的林间。
生活习性
耐贫瘠,稍耐干旱。 性喜温暖湿润,生长适温为18-30℃。
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3月初叶芽萌动,3月下旬开始展叶,4月上旬进入展叶盛期;4月上旬现花蕾,4月底始花,5月上旬盛花,5月下旬末花;10月下旬-11月上旬果熟;11月下旬进入休眠期。
繁殖方法
盖裂木的繁殖主要通过播种、高压或嫁接法。播种以即采即播为佳,早春适合行高压或嫁接法。
栽培技术
盖裂木的栽培土质以肥沃湿润、土层深厚的壤土为佳。排水、日照需良好。幼苗较耐阴,成年植株喜阳光充足。大树移植宜在半年前做断根处理。春至夏季每2-3月施肥1次,以有机肥为佳,或施少量氮、磷、钾肥。
主要价值
该种是盖裂木属中分布于中国的唯一种,具科学研究价值。
树形壮观,叶大而亮丽,花单生枝顶,花梗粗壮,苞片紫色,花大芳香;枝叶繁茂,叶色浓绿,为优良的园景树,适于公园、庭院等孤植或丛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2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2017年)——易危(VU)。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濒危(EN)。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 2023年)——附录Ⅲ。
2023年12月15日,入选《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