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颈拟蜡嘴雀(拉丁学名:Mycerobas affinis):小型鸟类,体长20-22cm。嘴粗大,黑色。雄鸟整个头、颈、颏、喉和上胸辉黑色,两翅和尾亦为黑色,其余上体橙黄色,下体鲜黄色。雌鸟头、颈、颏、喉和上胸中央灰色或暗灰色,背、肩和两侧覆羽橄榄绿色,腰黄色,两翅和尾黑色,下体橄榄黄色。

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桦树林、栎林、林线以上的杜鹃灌丛和矮树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亦成群,在灌木或树上活动。主要以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浆果、幼芽、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

分布于中国、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王国和印度阿萨姆邦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以及缅甸北部。

形态特征

黄颈拟蜡嘴雀体长约22cm且头大的黑黄色雀鸟。嘴特大。成年雄鸟头、喉、两翼及尾黑色,其余部位黄色。雄性幼鸟似成鸟但色暗。与所有其他中国的蜡嘴雀的区别为颈背及领环黄色。

虹膜暗褐色或褐色,嘴蓝灰色或绿蓝色或黑褐色,嘴端及嘴缘绿黄色,脚肉色。

大小量度:♂60-67g,♀60-70g;体长♂210-229mm,♀201-236mm;嘴峰♂21 -25mm,♀22-24mm;翅♂119-126mm,♀123-124.5mm;尾♂89-95.5mm,♀81-94.5mm;跗♂26-27mm,♀24-26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桦树林、栎林、林线以上的杜鹃灌丛和矮树丛中,冬季常下到3000m以下甚至2000m左右的低山山脚和沟谷地带。地方性常见于海拔2700-4000m的亚高山林;冬季移往较低处。

生活习性

迁徙:留鸟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秋冬季节亦成群,在灌木或树上活动。活动或飞翔时常发出一种单调而尖锐的叫声‘kurr’,像两块石头碰击后发出的声响此外它也有一种七音节的歌声,其声似‘te-de-le-li-di-li-um’。

食性:主要以树木和灌木种子、果实、浆果、幼芽、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

繁殖方式

尚未有研究。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王国和印度阿萨姆邦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以及缅甸北部。

中国: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通麦镇、扎曲贡、申达和昌都地区西南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市四川省西南部木里藏族自治县、西部康定市、北部汶川、平武县、中部峨眉山市宝兴县甘肃省西部。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在中国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不常见。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