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青,1958年出生于福建福州,是一位著名的计算凝聚态物理学家。他于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后前往美国留学。他于1987年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多个实验室担任研究助理和教授职位。1995年,他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历任副教授、教授和系主任。2003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资助,并在2009年受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创办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2019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3月,他出任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院长。 林海青主要从事凝聚态物性理论和相关的计算物理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尤其是在量子多体问题的计算方法方面。他曾获得美国物理学会学士称号,并担任过香港物理学会会长。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他在推动中国物理学科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物经历
林海青教授,现任浙江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1987年9月于加利福尼亚大学San Diego分校物理系,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2008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2009年8月起受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11月22日,林海青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受邀在多个学术研究单位,包括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新南威尔士大学,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台湾理论研究中心,台湾大学担任访问科学家、访问教授、Gondon Godfrey Fellow和中科院海外咨询专家等;
现为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物理学 C执行编辑 (亚洲地区)、传播学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副编辑、the Frontiers of Physics in China编委、《中国物理快报》编委、《物理》编委、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计算物理的研究,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强关联系统,量子纠缠和量子相变,以及多体系统的数值方法等。
主要贡献
在研课题
强关联体系、量子纠缠与量子相变、多体体系的数值方法、固态微结构中光诱导集体激发、光电耦合效应及其原型器件研究。
科研成果
已在Nature 物理学、Physical Review Letter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学术成果被引用超过2000多次。
获奖记录
Exxon Fellowship、APS Fellow、Gondon Godfrey Fellow、中国自然科学海外杰出青年、中科院海外咨询专家、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入选者。曾获得Exxon Fellowship 1984-1985以及Fellow of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2003。
人物评价
林海青在发展和应用量子多体问题的计算方法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十年来,计科中心在林海青教授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在人才引进和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和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逐步在海内外有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了一个一流的开展计算科学及相关学科交叉研究的国际化平台,为我国国防安全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
浙大撤销物理学系成立物理学院,新加盟的林海青院士任院长.澎湃新闻.2022-03-22
林海青教授应邀来中心做报告.北京大学.2022-01-17
院士馆-院士新闻-院士资讯.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2-01-17
热烈祝贺物理学系双聘教授林海青先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20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