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首鲟(食虫类:Acipenser transmontanus,英语:White 鲟科),又称美洲𩽾𩾌白鲟,是鲟科鲟属中的一个种,1883年由Richardso命名。
高首鲟是北美最大的鲟鱼,鱼体全长为头长的4倍,为体高的 7.1倍。头部大而宽,眼小。成熟个体吻短而扁平,呈钝圆。4根触须位于口前、吻端腹面。口无齿,位于头部腹面。背骨板大而尖;侧骨板较大,似钻石形。背鳍与尾鳍间及臀鳍与尾鳍间无骨板。臀鳍始于背鳍基部中点的下腹部,末端达尾下叶。体无鳞,覆有细小皮齿状碎片。背部及侧部骨板上方由黑色趋淡灰色。侧骨板下侧淡白色,腹部白色。喷水孔位于鳃盖前上方。鳃膜与峡部相连,鳃弓发达。肛门靠近腹鳍起点。
高首鲟在太平洋东岸地区分布范围很广,主要集中于哥伦比亚河(俄勒冈)、萨克拉门托河(加里福尼亚)、弗雷塞河(不列颠哥伦比亚)等水系。高首鲟为广盐性鱼类,在咸水、半咸水以及淡水中均能生存,其大部分时间在海水中度过。天然条件下,高首鲟雄鱼一般需要9年、雌鱼一般需要11年达到性成熟。所有高首鲟都在北美西部三条大河水系的淡水中产卵。产卵季节因纬度而异,整个范围内的产卵期为2月至8月。
高首鲟在美国鲟渔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历史上高首鲟曾被过度捕捞用于生产鱼子酱,使其资源一度急剧下降,后通过采取保护增殖措施,高首鲟资源重新恢复,到1954年已允许限量捕捞。高首鲟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形态特征
高首鲟为北美最大的鲟鱼,鱼体全长为头长的4倍,为体高的 7.1倍。头部大而宽,眼小。成熟个体吻短而扁平,呈钝圆。4根触须位于口前、吻端腹面。口无齿,位于头部腹面。鳃耙长,第一鳃弓鳃耙数 34~36。体披5行骨板,背骨板大而尖,11~14枚;侧骨板较大,似钻石形;腹骨板9~12枚。背鳍与尾鳍间及臀鳍与尾鳍间无骨板,腹鳍与臀鳍间有8~9枚小骨板,背鳍1个靠后,鳍条44~48。臀鳍始于背鳍基部中点的下腹部,末端达尾下叶,臀鳍条28~30。尾柄长,歪形尾上叶较长。体无鳞,覆有细小皮齿状碎片。背部及侧部骨板上方由黑色趋淡灰色。侧骨板下侧淡白色,腹部白色。喷水孔位于鳃盖前上方。鳃膜与峡部相连,鳃弓发达。鳔一室,较大。肛门靠近腹鳍起点。
生活习性
高首鲟为广盐性鱼类,在咸水、半咸水以及淡水中均能生存,其大部分时间在海水中度过,生存温度为0℃~34℃,最适温度为20℃~25℃。在旧金山湾高首鲟成鱼可追逐饵料鱼群进入海洋,亦可随其溯河迁移。标记放流研究结果表明,高首鲟可通过海洋在不同河流水系之间迁移,例如,在哥伦比亚河标记的高首鲟在萨克拉门托河被发现反之亦然。季节迁移活动也较明显,冬天生活于深水中,水温升高后则迁移至浅水中生活。例如,冬季幼鲟溯河觅食而成鲟仍停留于深水区,春季亲鲟溯河产卵。
高首鲟非常适合捕食底栖生物,即使在浑浊度高和能见度低的地区也是如此。高首鲟利用嗅觉、电感知、味觉和触觉来寻找食物,而味觉和触觉则与高首鲟喙下侧的一排敏感钩刺有关。一旦发现猎物,高首鲟就会用带有长而可伸展的“嘴唇”的近端嘴将猎物整个吞下。高首鲟幼鱼以小型甲壳类(如片脚类和糠虾)和水生昆虫为食。随着高首鲟的长大,它们的食物范围逐渐扩大,包括各种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是蛤、蟹和虾,在某些情况下也吃鱼和鱼卵。人工养殖的高首鲟能较好地利用人工配制的颗粒饲料,不需要活饵驯化,养殖全过程可以直接使用人工颗粒饲料,且生长速度远比其在自然水体中快。
分布范围
高首鲟在太平洋东岸地区分布范围很广,北至阿拉斯加州库克湾,南达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北部。在北美,高首鲟是最大的家鱼之一,分布在爱达荷州、蒙大拿州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它栖息于沿岸带,主要集中于哥伦比亚河(俄勒冈)、萨克拉门托河(加里福尼亚)、弗雷塞河(不列颠哥伦比亚)等水系。
尽管高首鲟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范围很广,但实际上高首鲟只在海洋水域中进行有限的移动。大多数高首鲟,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其出生河流的淡水和河口栖息地之间活动。在萨克拉门托河,高首鲟的早期生命阶段经历了两个扩散期:第一个是刚孵化的卵黄囊幼体,第二个是早期幼体。高首鲟卵黄囊幼体孵化后,新活动的、不进食的高首鲟卵黄囊幼体会经历一段短暂的低强度下游散布期,在此期间,它们仅在光照较弱的时期在底层附近游动。这种弱散布模式不同于其它种类鲟鱼表现出的更活跃的散布模式,会提供保护,使其免受捕食。
繁殖与生长
繁殖
天然条件下,高首鲟雄鱼一般需要9年、雌鱼一般需要11年达到性成熟。性成熟后相同年龄的高首鲟,雌性个体体重大于雄性。常见亲鱼体重范围为20~60千克,年龄为16~24龄繁殖周期为2~4年。所有高首鲟都在北美西部三条大河水系的淡水中产卵。产卵季节因纬度而异,整个范围内的产卵期为2月至8月。在萨克拉门托-圣华金河水系,产卵期为2月至6月,4月达到高峰,水温为14至15°C,大部分产卵发生在萨克拉门托河。哥伦比亚河下游的产卵期为4月至7月,水温为10至18°C,弗雷泽河下游的产卵期为7月至8月,水温为13至19°C。一般情况下,产卵发生在8至20°C之间。
高首鲟一生中会多次产卵,但雌性高首鲟并非每年都产卵。虽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雌性高首鲟每2年就能产卵一次,但据估计,野生雌性高首鲟的产卵间隔为2到4年。同样,人工饲养的雄性每年产卵一次,但在野外似乎每隔1到2年产卵一次。成熟后,高首鲟会随着早春日长和水温的增加迁移到河流栖息地。高首鲟的繁殖力随着体型的增大而增加。据估计,100厘米叉长(FL)的雌性产卵量为47000枚,而150厘米叉长的雌性产卵量为210000枚,尽管哥伦比亚河下游的大型雌性繁殖力测量结果高达约700000枚卵。成熟卵呈褐色,具粘性,卵径为3.4~3.8毫米。14℃~16℃下受精卵的孵化需要7~8天。
高首鲟在粗糙的底质上产下粘性卵,不提供亲鱼照料。在流速为0.8至2.8米/秒的湍急淡水中观察到产卵,并在4.0至24.0米的深度收集到新产卵。卵的外层具有粘附性,可在受精前将卵粘附在基质上,保护卵免受真菌疾病的侵害。周围区域的精子浓度低于巢内产卵者,精子只能运动长达3分钟,当卵和精子在水中接触时受精。
生长
高首鲟幼鱼在16°C的养殖环境中可以迅速生长,在出生后的头4个月中,体重每2到3周增加一倍。虽然野生高首鲟的生长速度可能没那么快,但萨克拉门托河中的高首鲟幼鱼在第一年年底就能达到43至45厘米的总长度,然后以每年2至6厘米的速度生长,直到总长度达到102厘米。幼鱼在9岁时平均体长达到102厘米。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高首鲟在美国鲟渔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历史上高首鲟曾被过度捕捞用于生产鱼子酱,使其资源一度急剧下降。1872年萨克拉门托河每日捕获高首鲟5000尾,而到1917年实际上已捕不到高首鲟。后通过采取保护增殖措施,高首鲟资源重新恢复,到1954年已允许限量捕捞。后通过采取保护增殖措施,高首鲟资源重新恢复,到1954年已允许限量捕捞。哥伦比亚河邦威大坝至河口水域高首鲟资源量最大,萨克拉门托河旧金山湾亦有一定的数量,均开展高首鲟游钓渔业。野生高首鲟种群由一群年迈的大鱼组成。高首鲟的数量已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约 7000条下降到2000年的760条。2022年,在一次重大HAB事件中,共观察到864鲟鱼尸体(包括至少195条经确认的高首鲟)。由于取样工作有限,而且高首鲟死后倾向于沉入水底,因此尸体数量可能比实际观察到的要多得多。在2023年发生的同种鱼类较小规模的有害藻华中,观察到15具高首鲟尸体。
致危因素
加利福尼亚州高首鲟的自然死亡率由许多因素造成,包括捕食、船只撞击以及最近的有害藻华。成年高首鲟由于体型较大,身体上长有铠甲状的骨质鳞片,因此捕食率相对较低;但是,加州海狮捕食高首鲟的情况确实存在,而且有时会被观察到,但捕食率尚未量化。同样,旧金山河口,尤其是卡金兹海峡的航运交通,也会导致一些接触螺旋桨叶片的亚成体和成年高首鲟死亡,但这一死亡来源的严重程度也无法量化。最后,主要由藻类鞭毛藻H.akashiwo引起的有害藻华已导致圣巴勃罗湾和旧金山湾的高首鲟大量死亡。
保护措施
高首鲟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易危(VU)。
参考资料
White Sturgeon.FWS.2024-12-21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Richardson, 1836.WoRMS.2024-12-26
高首鲟.IUCN.2024-12-21
White Sturgeon Enhanced Status Report.CDFW.2024-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