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和街道

三和街道

三和街道,隶属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 三和街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条件优越。距离厦深铁路惠阳站8公里,车程10分钟,距离惠州港18公里,车程20分钟,距离惠州平潭机场21公里,车程30分钟。三和街道距离惠阳城区5公里、距离惠州市区23公里、距离深圳60公里,境内的惠大高速同时连接广惠、沈海、潮莞、粤湘、广河、揭茂、惠深沿海等7条高速公路,连接惠州和惠阳的城市主干道叶挺大道穿境而过,为三和经济的腾飞架设起海陆空的立体交通网络。

 三和街道(惠阳经济开发区)筹建于1992年,199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开发区,2006年通过国家审核,名称由“惠阳三和经济开发试验区”变更为“广东惠州惠阳经济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为8平方公里。2014年6月,经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三和街道办事处,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统一管理”,行政管辖范围64平方公里,辖有5个村委会,设65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共38名。现有管理人口约8.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2.04万人。

历史沿革

1992年,三和街道(惠阳经济开发区)筹建。

1997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开发区。

2006年,通过国家审核,名称由“惠阳三和经济开发试验区”变更为“广东惠州惠阳经济开发区”。

2014年6月,经惠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三和街道办事处,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地理环境

三和街道,距离厦深铁路惠阳区站8公里,距离惠州港18公里,距离惠州平潭机场21公里,距离惠阳城区5公里、距离惠州市区23公里、距离深圳市60公里,总规划控制面积65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三和街道下辖1个社区(三和社区)和5个行政村(拾围村、象岭村、莲塘面村、全坑村、铁门扇村)。

人口

2021年政府官网显示,三和街道总人口约6.5万人,户籍人口1.6万人。

经济

2016年度,三和街道GDP累计23.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19.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16亿元,同比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4.82亿元,同比增长12.1%;出口总额累计18.33亿元;工商税收累计完成4.8亿元,增幅33.3%(其中国税累计完成2.89亿元,增幅54.9%;地税累计完成1.91亿元,增幅10%);工业用电量累计2.46亿千瓦时,增幅11.8,%。

交通运输

三和街道境内的惠大高速同时连接广惠、沈阳—海口高速公路、潮莞、粤湘、广河、揭茂、惠深沿海等7条高速公路,连接惠州和惠阳区的城市主干道惠南大道穿境而过。

社会事业

2017年,三和街道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318人,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6472人,其中符合享受领取养老金条件1456人,完成总任务数的100%;保障务工人员劳动报酬合法权益,处理劳资纠纷114宗,涉及金额527万元;对“零就业”家庭实行即时就业援助,转移农村劳动力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企业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率为100%;加强就业培训工作,技能提升和岗前培训达6000多人次,落实公益性岗位就业20人,引导就业6388人,办理惠民卡234人。

风景名胜

挺秀书院,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沙坑叶氏岁进士天波公聚叶氏兄弟39人捐银所建。最初取名为挺秀书舍。由于书舍办学成绩显著,乾隆五十年(1785年)扩建为“挺秀书院”。此后,叶氏后人也不断捐银进行重修扩建。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当时的南洋华侨叶迈凡(牛郎径人)捐银千余两,重修扩建校舍,改建为三进砖瓦楼房,用作讲堂、书斋和师生宿舍,面积约1500平方米。到了清光绪九年(1883年),吉隆坡叶亚来又募捐了一笔钱,对书院进行了一次大修,并新建了围墙和操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书院聘请清代秀才邓镜人到学校任教,其长子邓演存、次子邓演达也跟随到书院读书。这一时期,叶挺和叶文匡等也在书院学习。1925年4月,在党小组基础上,中共秋溪党支部在挺秀书院成立,中共秋溪党支部是中共在惠阳区建立的第一个支部,它的建立为秋溪乡大革命斗争起到组织和领导作用,为中共惠阳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和开展革命斗争奠定了良好基础。挺秀书院见证了当地260多年的历史变迁,培育了许多仁人志士,更在百年前成为惠阳革命摇篮。

参考资料

惠阳区三和街道基本概况.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2024-03-18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三和街道办中标公告.中国财经报.2024-03-20

惠阳三和街道象岭村荟萃象山人文 成为革命摇篮_惠州文明网.惠州文明网.2021-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