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辉,女,1962年12月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浙江宁波人,博士生导师,航天医学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莹辉大学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1984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大学农学院任教。1991年-1996年,她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起,李莹辉进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从事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与防护技术研究工作。1998年,她主持建立了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室。2005年,李莹辉在中国的飞船上开展国际上首次心肌细胞空间实验。2009年,她主持了国际上首次人类模拟载人飞行“火星500”任务。同年12月1日,她主持建立的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李莹辉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2016年,李莹辉主持了中国首次着眼深空探测与星际驻留任务的“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2023年8月,她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李莹辉长期从事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学科拔尖人才、部委级创新贡献奖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李莹辉的父母都是1958年从北京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支边的知识分子。1962年12月,她在宁夏出生。

1980年-1984年,李莹辉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

工作经历

1984年大学毕业后,李莹辉被分配到宁夏农学院任教。1991年-1996年,她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6年起,李莹辉进入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从事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与防护技术研究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8年,她带领20多人,从零起步建立了航天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室。次年,李莹辉带领课题组通过与欧洲航天局的合作,成功进行了空间成骨细胞搭载飞行实验,研究了空间飞行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2005年,李莹辉在中国的飞船上开展国际上首次心肌细胞空间实验。2007年,她主持中国首次“地星一号”60天头低位卧床实验,为此后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中两名航天员33天太空飞行提供了健康保障。2009年,作为中方责任总师,她主持了国际上首次人类模拟载人飞行“火星500”任务,让中国成为国际上首批掌握载人火星飞行宝贵数据的国家之一。同年12月1日,她主持建立的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

2011年,李莹辉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2016年,李莹辉主持了中国首次着眼深空探测与星际驻留任务的“绿航星际”4人180天受控生态生保系统集成试验,为掌握飞向火星的生存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

2023年8月,李莹辉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5年7月,李莹辉团队研发的核心肌肉锻炼装置经天舟九号货运飞船运送至空间站。该装置可以强化和提升航天员的核心肌肉锻炼功能,阻止椎旁肌肉萎缩以及返回后的肌肉疼痛。

研究方向

1、失重生理效应调控机制研究:重点关注空间骨丢失、能量代谢与相关组织器官间交互调控作用机制与调控模式。

2、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技术与装备研究:重点关注智能化、个体化、穿戴式特色失重对抗防护技术研究与空间应用。

3、面向星际驻留的低消耗型健康维护新技术研究:重点关注能量摄入控制式低代谢调节模式理论与技术。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李莹辉主持完成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健康保障、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火星500国际合作等任务;负责制定了中国航天医学应用规划和空间医学实验创新平台总体设计,领衔构建了中国失重生理效应防护技术体系和航天医学空间实验技术体系;提出创建了协同高效的在轨失重综合防护解决方案,确保了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行任务航天员健康在轨驻留、健康返回;解决了模块化微流路伺服,复杂液路多分子自组装、高惰性材料表面涂覆改性等十余项制约航天医学空间实验的关键技术难题;完成了失重生理学、细胞学等多项创新性空间医学实验,实现了中国航天医学研究从地基模拟向天基实践的跨越。

李莹辉设计组织的中方火星500实验获得了人类首次模拟登陆火星试验的参试权,使中国成为国际上首批掌握载人火星探索核心数据资源的成员国,获取了世界上第一套长达520天的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时序监测、心理行为表型等重要数据。策划并圆满组织完成了中国首次60天21人头低位卧床大型国际合作实验。李莹辉围绕微重力响应与调控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突破。完成了国际上首次心肌细胞空间实验,发现了细胞骨架系统在微重力环境下调节心肌收缩和ceRNA在心肌重塑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发展了重力环境条件下机体适应与再适应机制理论。

李莹辉主持建成了航天医学基础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空间站任务的重要技术支撑平台和航天医学国家开放平台,在中国航天医学学科建设发挥了作用。

学术论著

截至2022年4月,李莹辉已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SCI收录70余篇。截至2019年7月,李莹辉已出版专著4部。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7月,李莹辉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3),部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1、9)、二等奖4项(排名1、2、5、6)等奖项。

承担项目

截至2021年3月,李莹辉已主持完成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973”课题、“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预研、部委级重点项目等30余项,作为中方首席专家和技术总师主持多项中法、中俄、中德等国际合作研究。

参考资料

学术交流

发明专利

截至2025年7月,李莹辉已获得或申请专利140余项。

参考资料

人才培养

寄语学子

2021年3月,李莹辉在接受宁夏大学校友会访谈时对宁夏大学学子提出建议:“第一,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夯实基础,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第二,要学会学习,保持终生学习的状态。”

学术讲座

讲授课程

李莹辉在宁夏大学农学院任教期间讲授“组织学和人体解剖”“生理课”等课程。

社会任职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理科清晰而具有逻辑性的思维在李莹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她文雅而富有亲和力的表达,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科生的气质。研究领域探索的不断深入,社会阅历的逐步沉淀,使得李莹辉身上具有了一种矛盾而又迷人的气质,使人不自觉地被吸引。——宁夏大学

李莹辉研究员创新攻关能力强,组织策划完成了多项标志性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国航天医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李莹辉是中国航天医学工程学的领军者。——天津工业大学

参考资料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拟任负责人人选任职前公示.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25-07-18

校友风采|莹莹之辉,灼灼其华——李莹辉校友访谈.宁夏大学.2025-07-18

科学网—七位中国学者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科学网.2025-07-18

热烈祝贺李莹辉研究员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25-07-18

李莹辉教授简介.宁夏大学档案馆.2025-07-18

第五讲:空间实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5-07-18

兼职教授(校外).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2025-07-18

李莹辉.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2025-07-18

只为下一站高飞.中国军网.2025-07-18

关于公布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告.中国工程院.2025-07-18

副理事长 李莹辉研究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25-07-18

李莹辉.陕西师范大学.2025-07-18

新款航天服、健身器材……天舟九号“太空包裹”里装了啥?.今日头条.2025-07-19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总结.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25-07-18

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届学术研讨会 暨航天医学工程与空间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第四届学术研讨会在广西南宁顺利举办.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25-07-18

北理工主办第二十一届国际宇航科学院人在太空学术研讨会.北京理工大学.2025-07-18

第一届中国空间科学大会在厦门开幕 两大空间科学奖项结果揭晓.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25-07-18

第十二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成功举行.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25-07-18

李莹辉专利.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5-07-18

李莹辉专利1.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2025-07-18

李莹辉主讲“在载人航天中发展的航天医学工程学”.天津工业大学.2025-07-18

“21世纪学科前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李莹辉研究员来我院做学术报告.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25-07-18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李莹辉研究员作题为“航天医学风险与挑战”的专题讲座.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2025-07-18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25-07-18

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25-07-18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学术交流工作委员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25-07-18

李莹辉.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2025-07-18

第九届编委会.空间科学学报.2025-07-18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公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25-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