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家人
绕家人说,兴“过冬”的是绕家,不兴“过冬”的不是绕家,这是绕家的显著特点之一。绕家“过冬”,是绕家历法规定的。绕家人的社交活动,从“过冬”起,可以持续到“清明节”节。
民族介绍
绕家人多通过夜晚吹芦笙“跳月”或“游山”等活动择偶,如姑娘选中某小伙,则会设宴款待他,并赠送糯米粑,俗称“背粑”,男方则回赠丝线作谢礼。绕家人结婚日期旧时统一为“过冬节”,即农历十一月第一个卯日,或春节的第二天。现已随意择日。至婚期,男方家请两人送12斤猪肉和一把伞到女方家,女方家邀家族男子12人和三名未婚姑娘为“舅爷客”和“姨母客”送亲。此时女方家不送嫁妆,不办酒席待客,不点灯引路,新娘只拿一把伞和一块毛巾出门上路。至男方家“舅爷客”要吃“拦门酒”方可进屋;新娘不拜堂,也不与新郎同房,3天后与送亲客一同返回娘家。婚后次年二月,男方家请2个女青年携一篮糯米饭和红蛋到女方家接新娘,俗称“喊二月”,此后新娘可随时去夫家,待怀孕后新娘方定居男家,此时女家才将嫁妆送至男家。绕家人很少有离婚现象,若发生婚姻纠纷,就到专设的“离婚场”请乡老裁决,理负一方要给予一定赔偿。离婚判词是固定的,最后还要剖竹筒为契,并各拿半边以为存据。绕家人寡妇允许再嫁,可“兄终弟及”,也可招夫上门,但未婚女一般不招赘。绕家婚俗如今已有许多改变,时兴办酒席,聘礼增多,男女要拜堂,“不坐家”习俗也逐渐消失。奇异淳朴的民族节日 过冬至,是绕家最盛大的节日。是绕家人为了庆贺一年的丰收,同时也是为了怀念已逝亲人而举行的重大节日。过冬节又称“冬节”或“绕家年”,俗称“绕家过冬”。绕家过冬节特别有一番风味。绕家人在劳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和自然作斗争的经验。他们认为农历三月到十月是农事活动最忙的时间,冬月到次年二月是农事活动较少的时间,因此,以冬月头一个寅日为岁首,以冬月第一个丑日为岁除。这就是绕家历法。这个历法规定冬月头一个寅日为正月初一过年,因节在冬月过,所以叫“过冬”。他们以冬月头一个寅日为正月初一,相传是绕家崇拜虎,他们平时遇到虎的称呼,忌讳不叫虎,绕家语叫(YO),即公的意思,这是对虎的尊称。代表十二地支的生肖中的“虎”即“寅”,所以,绕家以冬月头一个寅日为岁首进行“过冬”,祭祀祖宗,以表后代对先辈的怀念。
绕家“过冬”祭祀祖宗的物品是:酒、果、糍粑、鱼。酒系甜酒,不能用水酒。果即桃子。糍粑,是把糯米蒸熟捣烂后做成的食品。鱼系有鳞的鱼,煮时要求很严,不能残缺,没有鳞的鱼不能祭祖。现已可以用豆腐掺在一起祭祀。祭祖的鱼和豆腐,只能用酸汤煮,禁止用猪油煮;祭祀的物品,在“过冬”节这天,摆在自己家的香火(神)下,请祖宗享用。祭祖后中午吃素,晚餐以鲜鱼、腌鱼、腊肉等丰盛的酒菜与亲朋宴饮。 “过冬”节次日,即绕家正月初二,绕家各寨可按绕家风俗定亲或迎亲。非“过冬”节次日,不允许嫁娶或订婚。现在,绕家有的改变了嫁娶之日,那是与别的民族通婚,或者是受了其他民族风俗的影响。至于社会活动,从“过冬”起,可以吹芦笙“跳月”,可以谈情说爱,但只能在晚上进行。过罢农历正月十五,到了正月十六,才能在白天吹芦笙“跳月”。现在,在“过冬”节这天,代替“跳月塘”的除了随意跳芦笙外,还有篮球比赛、唱山歌、踢毽、斗牛、斗鸟、黑琴鸡、赛马、登山、摔跤、背新娘等活动。绕家人的社交活动,从“过冬”起,可以持续到“清明节”节。“清明”节以后,停止社交活动,一心务农。农忙时,如果有人搞社交活动,他就会被人耻笑为不务正业;若是有人想搞社交活动,必须等到“过冬”以后。由此可见,绕家是勤劳勇敢的民族。
文学与舞蹈 绕家有语言无文字。绕家人普遍使用绕家语,在与其他民族交际时使用汉语。绕家人的口头文学很丰富,分为传说故事与诗歌两大类。民间故事有《过绕年的传说》、《新米节的传说》、《绕家祭树的来由》等。诗歌为配曲而唱,一般为六言,句数不定,要求押韵并为平声。诗歌有“送亲歌”、“酒歌”、“苦歌”、“情歌”、“杂歌”等,此外,还有“开路词”、“离婚对口词”、“祭祖词”等大量的词。绕家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最有名的是板凳舞,表演时手拿两张轻便小板凳,按节拍互相撞击,在板凳撞击的同时,脚也往地上冲,发出整齐欢快的响声,形成一种美妙的旋律,撞击三下吆喝一次;此外,还有芦笙舞、酒席舞等。乐器主要有芦笙和唢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