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先孜,1926年11月 出生于安徽省宿县,长期从事天文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为我国人造卫星观测网站建设和测轨预报做出了贡献。

简历

1947~1951年 在山东齐鲁大学天文数学系学习。

1951~1957年 在海军青岛基地观象台工作,任天文股股长。

1957~1982年 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任人造卫星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台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

1982~1996年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工作,任南京分院党组书记,中共江苏省六届候补委员、七届委员,江苏省政协六届常委兼经科委副主任。

1996年9月9日 病逝于南京市

生平

赵先孜,1926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宿县,1996年9月9日病逝于南京。他从小酷爱数学,在中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硝烟战火中读完了小学和中学学业,1947年考入山东齐鲁大学天文数学系。他热爱祖国和天文事业,1951年毕业后分配到海军青岛基地观象台工作,任天文股股长。1957年转业调到中国科学院星紫金山天文台工作,历任人造卫星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73年他承担了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领导工作。1982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党组书记。赵先孜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江苏省第六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共江苏省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后任江苏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科委副主任。

成就

赵先孜长期从事天文学研究和科技管理工作,他勤奋敬业,治学严谨,无私奉献。20世纪50年代末期,他负责组织全国人造卫星观测网站的选址、建设和人造卫星观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并直接参与观测和教学工作。60年代中期,他参与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技术方案论证和测轨预报工作,为“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做出了贡献。这一重大项目获得1986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60年代末,组织承担并完成了国防科委下达的提供800~2000km高空大气密度数据的任务。70年代他参加并主持人造卫星测地,在卫星精密定轨、几何法测地、动力法测地、地球形状及引力场参数测定的基础上,确定了卫星测地方案,加快了观测设备和站网建设,经10年各方面共同努力于1985年圆满完成任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78年他被评为副研究员并任紫金山天文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78年他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秘书长,为恢复中国天文学会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的会籍曾付出了辛勤劳动。为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和交流曾先后赴苏联加拿大日本参加科技考察和国际会议。80年代末,他参加了科学院军工史资料整理和编审工作,获得中国科学院的充分肯定。

赵先孜热爱他所从事的天文学研究事业。走上领导岗位后,以创新精神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的崇高思想品德,为科学事业拼搏的精神,博得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尊敬和爱戴。

主要论著

1 赵先孜,庞增敏。目视投影观测中黑子面积的误差问题。天文学报,1958,6(1):87~91

2 赵先孜。椭球形地球人造卫星运行周期的影响。天文学报,1964,12 (2):169~180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