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金龙舞

金龙舞

起湾金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朝末年。这种艺术形式主要通过扎作金龙来表现,金龙通常由竹、布料、马毛等多种材料制成,具有体积庞大、色彩鲜艳等特点。

历史沿革

起湾金龙的历史始于清朝末年的起湾村。当时,由于干旱,村民杨氏兄弟制作了金龙,并在宗祠春宇堂举行了祭祀活动,祈求降雨。此后,这一传统得以延续,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和八月十五日都会进行巡游。此外,每当村里或周边地区有重大事件发生时,也会邀请起湾金龙参与庆祝活动。

制作工艺

起湾金龙的制作是由祖传师傅杨围明及其子杨达奇、杨达华负责的。他们使用的主要材料包括竹、布料、马毛、水松属、电珠、钢片、小铃铛和颜料等。金龙一般分为23节,总长度约为63米,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部分构成。其中,龙头长约1.3米,高约1.8米,重量达到68斤;龙身则分为硬节和软节两种,分别长约1米和1.5米,直径在80-90厘米之间;而龙尾的直径则在70-80厘米之间,最细的部分约为35-40厘米。龙珠的大小应能放入龙头口中。整个金龙的骨架完成后,需要用麻绳作为龙筋,并覆盖上龙鳞状的布料,形成龙被和龙裙。夜晚巡游时,则会套上浅绿色的纱龙被。

参考资料

「非遗」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仪陇金龙舞.百家号.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