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纪平(1929年—),男,出生于上海市,中国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化学家。他在聚酰胺的光化学氧化、高分子辐射化学、聚甲醛制备、聚芳醚砜制备、亲核缩聚反应、分离功能高分子(络合和螯合树脂)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此外,他还担任过浙江省交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徐纪平的社会活动丰富多样。他积极参与了多个学术组织的工作。目前,他是《高分子学报》的编委,《功能高分子学报》的顾问,《水处理技术》和《膜科学与技术》杂志的编委。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徐纪平于1929年7月3日出生在上海。他的教育生涯始于1945年至1949年间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的学习,期间获得了理学士。之后,他在1957至1961年间在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研究生部深造,最终获得化学副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徐纪平的职业生涯起步于1949年至1950年在丹东市人造纤维(粘胶纤维)工厂中心试验室的工作,担任技术员一职。
随后,他在1951年至1952年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部预科学习俄语,并达到了能够熟练运用的程度。
1954年至1956年,他在中国科学院秘书处担任苏联化学顾问翻译,参与了多项重要工作。
自1961年起,徐纪平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职务,并在1992至1996年间担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科研贡献
徐纪平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即1970年开始致力于耐高温pes的研制,并通过比较不同合成路线的产物性能,确立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尽管由于应用范围有限,这一方法并未大规模投入生产,但在吉林大学实验车间实现了小规模生产。他对溶液亲核缩聚反应的基础理论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了聚芳醚砜和聚芳醚酮(PES-C和PEK-C)没药树的研发,这些产品均拥有中国专利奖并实现了量产。
1978年起,徐纪平开始专注于功能高分子的研究,并在所内的二室开展了相关工作。他个人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含有大环结构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上,特别是其在络合和螯合作用方面的特性。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合成含缩硫醛大环螯合树脂及其在解汞中毒和治理汞污染方面的应用。
1984年起,徐纪平转而投身于分离膜的研究,重点关注分离膜材料的结构对其分离性能的影响。他负责了一系列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并因此获得了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
主要成就
徐纪平的研究团队和学生在PEI、改性聚芳醚砜(酮)、聚反丁烯二酸二酯、改性聚三甲基硅基丙炔等四种聚合物膜材料的结构和气体分离性能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还对复合反渗透膜、超滤微滤膜、荷电膜(可用于纳滤膜和离子交换膜)、膜蒸馏用膜和渗透气化膜的膜材料进行了探索。他们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期刊发表了超过150篇文章。徐纪平自1979年以来培养了十多位博士和二十多位硕士,并多次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和参加会议。他曾是吉林省政协第五届委员,并且现在担任多个学术刊物的编委或顾问。
参考资料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徐纪平检查云景高速建设情况.云和县人民政府.2024-08-29
选择性气体透过膜及其制备方法.X技术.2024-08-29
界面缩聚法合成双酚A芳香环状聚醚砜.万方数据.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