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梆舞是安徽省太湖县的一种民俗舞蹈,当地人称之为打梆子。这种舞蹈使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梆子,涂上了彩色油漆并加以装饰。舞蹈的动作基于传统基本动作,结合故事情节进行编排,展现出太湖山区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花梆舞被列入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花梆舞起源于18世纪的太湖山区,最初是为了保护农作物免遭野生动物侵害而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了庆祝丰收和节日的重要习俗。竹梆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最终演化成了如今的花梆舞。这种舞蹈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强烈的节奏感,展现了人们的勇气和喜悦之情。
舞蹈形式
花梆舞有两种表演形式:舞台表演和广场文艺表演。舞台表演通常由12位男女演员和5人的乐队组成,而广场表演则会有更多的参与者。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以敲击梆子和锣鼓为主要音乐元素,营造出热闹欢快的氛围。舞蹈包含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动作,如出场、爬山、跳涧等,这些动作都是根据具体情境精心设计的。
传承保护
创新发展
花梆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最初是由太湖县黄梅戏剧团的艺术家们发掘并改编而成。他们在乡村体验到了这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并将其提升至舞台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花梆舞已成为太湖县的文化瑰宝,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推广花梆舞,太湖县政府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就开始对其进行挖掘和整理。这项工作包括收集历史资料、培养传承人以及举办培训班等活动。花梆舞已被列入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在各种活动中频繁亮相,赢得了专家和公众的高度评价。此外,花梆舞还在中小学中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参与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传承创新中的太湖花梆舞!.百家号.2024-10-28
“三下乡”专题报道——非遗文化调研新发现:花梆舞传承与创新探索.共青团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委员会会 .2024-10-28
花梆舞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