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村,原名天皇岭村,位于孟津区平乐镇东部,北扼孟津古道、大河太行;南连汉魏故城、伊洛嵩山;东依冯王石山、祖师、天帝(庙);西望汉皇墓陵、白鹿、送庄(村)。有5个生产组,264户。

地理环境

天皇村,交通地理位置优越,207、310国道依村而过,紧邻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孟津站。天皇村景色优异,有洛阳市凤凰山森林公园、千度红葡萄庄园、天皇岭葡萄采摘园、天皇岭草莓园、禅虚寺,是洛阳近郊旅游休闲的最佳去处。

文化

天皇岭村历史

公元618年的隋末时期,在孟津区这片古老的大地上(今平乐镇天皇岭村北),曾进行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唐王朝开国皇帝李世民在这里留下使他终生难以忘怀的足迹,书写了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从而成为天皇岭村及诸村村名的起源。

赶皇岭村名的来历

据皇姑寺碑文记载,天皇岭村原名为赶皇岭村(明朝天启年间称为镇)。提起这个名字,曾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和世代相传的故事:

相传隋末时期,隋炀帝荒淫无道,鱼肉百姓,朝政腐败,人民群众怨声载道,恰逢灾年,各地义军揭竿而起,形成反隋的强大力量,隋王朝的末日已经来临。当时在诸路义军中有一支强大的瓦岗军队,为首的领袖是李密。他亲自率大军,一举攻破金庸城,建王宫,称西魏。这时陕西省的唐公侯李渊父子也举兵反隋,进军中原。这时,随着隋王朝的土崩瓦解,各义军为争夺正统王位而相互残杀、相互吞并,造成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当时,不满20岁的“唐童”李世民也率军进入中原,卷入这场政治漩涡。后来,在一次作战中,李世民被李密擒获,囚禁于城东南的龙虎监内(一直在今偃师境龙虎滩村的东南)。李密刚称王不久,又加上夫人喜生贵子,于是传旨大赦天下,龙虎监内的罪犯都可赦免,但强调唯独不赦唐童一人。这时瓦岗军首领程咬金李勣等人深感李密气量狭小,满腹狐疑,难成大器,意欲救出李世民,弃暗投明,当下众弟兄计议,决定连夜动手。徐茂公施展智谋,将圣旨上的“不赦唐童一人”改为“本赦唐童一人”然后同弟兄捧旨赶赴南临,救出李世民,并说明投唐建业的决心。李世民深受感动,当即慨然应诺,按照徐茂公的布置和安排,让李世民出东南城门后向北行,然后众弟兄回军营携带家眷出东城门相互回合,一同投奔唐大营。徐茂公、程咬金等弟兄与只身逃出的李世民在门外如约汇合,当下众人向唐王行君臣大礼,互诉衷情,然后一同上马奔邙岭西行。这是早有流星快马报李密,李密亲率大军追杀。当追至北邙一道沟内(今平乐镇丁沟村附近)。两路人马首尾相遇,在黑暗中展开了一场血战。因双方力量悬殊过大,程咬金李勣等人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一看,不见唐王李世民,众人又二次闯入重围去救唐王。当行至天皇岭村北那道土岭时,程咬金、徐茂公与战散的弟兄又汇在一起,经检点兵士,死伤大半。但更令人担忧的唐王仍无下落。这时一位士兵报告说,他在黑暗中见一人骑马沿岭往西逃去。众人一听,同声说道:“赶!一定要追上唐王”。

唐王与程咬金等人在战乱中失散后,虽英勇作战,但寡不敌众,忙在黑暗中突围出来,拍马落荒而逃。李密将士见有人突围,就在后面穷追不舍。唐王经过一夜苦战,人困马乏,望见有座庙院(今送庄乡护庄村附近),唐王就急中生智,翻身下马,闪身躲进庙内,当准备上路时,忽听见东面又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唐王又慌忙躲进神像背后,观其动静。这正是程、徐等人追寻唐王而来的。他们忽见路旁有庙一座,便勒马止步,此庙无人看管,遍地荒草,庙门齐腰处结一个大蜘蛛网。细心的李勣见此景象,料想夜间若有人进庙,必然网破,便劝人不要进庙查找。而程咬金是个急性人,遍寻唐王不见,心内烦躁,便大嚷道:“真成怪事,难道他上天入地不成!折腾大半天,我看不如进庙去歇歇脚,再走不迟。”说着抢先向前,抡起宣化斧,照那蜘蛛网就是一斧,破网后,众人走进庙内,这时躲在老君像背后的唐王听到熟悉的声音,才如梦方醒,极度紧张的心才落了地。君臣相见,格外亲切。这便是后人所说,“程咬金一斧头劈出个唐王来”的来由稍作调整后,便护驾唐王至送庄。唐王与众人洒泪而别。先行上路而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唐王登基前这段艰险的历程,根据所经路线,为沿村起了一连串有纪念意义的的名字:把当年囚禁唐王的龙虎监附近的村庄命名为龙虎滩村;把共保唐王上路的处的村庄成为保驾庄村(在偃师区境内,现为保庄村);把唐王与众人夜战失散的那道沟称为丢架沟也叫乱架沟村(今平乐乡丁沟村),把追赶唐王的那道岭称为赶皇岭,附近的村庄为赶皇岭村(今平乐乡天皇岭村);把老君庙君臣相逢的地方名为送架庄(今送庄乡宋庄村)。这便是上述各村村名的起源,赶皇岭村也因此而得名,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

赶皇岭村名演变

相传在咸丰年间,赶皇岭村邻近的乱架沟村有一书生(其人生平不详),大笔之年,赴京应试,荣登皇榜,一举成名,受到爱新觉罗·奕詝的亲自召见。行叩拜大礼毕,咸丰皇帝问起他家居何处,附近有何名胜,以及家乡风土人情等。那书生一一禀明作答。当说起原郡家乡村名的时候,暗自思忖道:这家乡乱架沟村,这名胜皇姑寺所在的赶皇岭村,如据实上奏,“乱架”与“赶皇”的字意不吉利唯恐皇上听后龙心不悦。如不据实上奏,那家乡与名胜应称作何名?若无由易改村名,皇上查出,落个欺君之罪怎么办?他一时不知怎么才好,慌得浑身是汗。时不等人,忽然灵机一动,将“乱架沟村”改为“丁家沟村”。(事实上丁沟村根本就没有一个姓丁的)。将赶皇岭村改名为“天皇岭村”。皇上听罢,满心喜悦,遂大加封赏。待那书生居官后省亲回乡,说及易改村名之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家乡父老都为皇上能过问本处村名而荣耀。同时都认为根据来历,这样更改村名较为确切,而且叫起来顺口动听。因为,乱架沟村的那道沟呈丁字形,至于赶皇岭村的那道呤,当年程咬金等人追赶唐王时天色已发黄见亮。于是易改村史,弄假成真,逐渐流传开来。也就是从那时起,赶皇岭村便成为天皇岭村,一直沿用至今。

(注:原载于《孟津文史资料》第七期,此文摘自孟津乡土教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