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级战列舰(英文:Yamato Class Battleship,日语: やまとがたせんかん),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海军设计建造的大型战列舰。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向海军舰政本部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该任务要求新式战列舰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配备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四座三联装)或200毫米副炮8门(四座双联装)。同时,新舰的最高航速需达到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需能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离上的打击。新舰由平贺让造船中将负责技术指导,舰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从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期间,他们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最终日本海军最终采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动力装置最终采用的是A-140F5方案,该方案只采用蒸汽轮机。1937年11月4日,日本开始了大和级战列舰建造,首舰大和号战列舰广岛县吴市的正式吴海军工厂开工。次年3月29日武藏号战列舰建设开工。1940年4月5日, “大和”号战列舰从吴海军工厂出厂。5月4日,大和级战列舰三号舰信浓号(110号舰)由横须贺海军船厂开工建造。同年8月8日,大和号战列舰下水。为保守机密,下水典礼并没有对外公开。随后,武藏号战列舰在11月1日下水。11月大和级战列舰四号舰(代号111)动工开建。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竣工并正式编入日本联合舰队1941年10月30日大和号战列舰在宿毛湾试航。为了减轻武藏号战列舰的重量,所以它需要在下水后将舷侧等主要防御区域的装甲进行安装。1942年3月,大和级战列舰四号舰停工。原本计划1942年12月完成的武藏号战列舰,因“大东亚战争”爆发,所以提前到1942年8月5日竣工。1942年,完成一半的信浓号航空母舰改建为信浓号航空母舰。随后在1944年10月5日,信浓号航空母舰横须贺海军江南造船的造船坞中下水。

大和号战列舰舰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还减少了约3米的水线,从而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大和舰舰艏内侧的细腰部却呈内凹的弧形,其减阻性能更为优良。

发展沿革

建造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已经进入世界海军强国行列的日本开始在太平洋地区挑战美国英国的海军力量。1934年1月,日本修订了国防政策,正式将美国视为潜在敌人。1935年,在伦敦海军会议上,日本试图扩大其海军力量,但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反对。1936年,日本拒绝签署《伦敦海军条约》,并决定退出裁军会议。同年6月,日本再次修订国防政策,明确了对美作战的策略。日本海军认为,美国海军采用大舰巨炮战略,需要依靠战列舰来取得对美作战的胜利。

为了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优势,日本海军计划在战争初期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夺取美海军基地,并阻止美本土增援舰队的到来。为此,日本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巨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同时,日本海军抓住1936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时期,全力投入海军军备竞赛。尽管日本海军认识到在战斗舰艇数量上无法与美国海军抗衡,但他们仍然决定集中力量建造巨型战列舰,通过单艘战列舰的更大吨位、更强火炮和更厚装甲来平衡美海军的数量优势。

建造历程

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军令部对海军舰政本部正式下达了新式战列舰的设计任务,要求装备460毫米口径主炮8门以上,155毫米口径副炮12门(四座三联装),或者200毫米副炮8门(四座双联装),最高航速30节以上,舰体防御装甲能够承受自身主炮在20000-35000米距离上的打击。新舰由舰政本部第四部福田启二大佐负责整体设计,由平贺让造船中将负责技术指导,从1935年3月10日至1936年7月20日,先后提出23个设计方案(A-140—A-140F5)。最初的A-140方案,新战列舰正常排水量69,500吨,长294米,主机输出功率20万轴马力,最高航速31节,续航力8,000海里/18节,新舰的3座3联装460毫米口径主炮和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一样,集中配置在前甲板。日本海军最终采用了两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前甲板,1座三联装主炮塔配置在后甲板的设计。在新舰的各种设计方案中,动力装置计划要使用蒸汽轮机和柴油机并用的混合动力。由于日本海军安装了柴油机的大鲸号潜艇母舰故障率较高,最终的A-140F5方案中只采用蒸汽轮机。

1937年日本海军制定了“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确定建造4艘大和号战列舰级战列舰:“大和”与“武藏”,设计师为平贺让。 1940年8月8日“大和”下水,1940年11月1日“武藏”下水。在建造过程中日本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使得各国海军很长时间里无法掌握到大和级战列舰的正确情报。另外,根据"04舰艇补充计划"开工的该级三号舰“信浓”于1942年在建造中改建为航空母舰,四号舰(111号舰)在1940年11月动工,于1942年3月停工。

1937年11月4日,日本开始了大和级战列舰建造,首舰大和号战列舰广岛县吴市的正式吴海军工厂开工。次年3月29日武藏号战列舰建设开工。1940年4月5日, “大和”号战列舰从吴海军工厂出厂。5月4日,大和级战列舰三号舰信浓号(110号舰)由横须贺海军船厂开工建造。同年8月8日,大和号战列舰下水。为保守机密,下水典礼并没有对外公开。随后,武藏号战列舰在11月1日下水。11月大和级战列舰四号舰(代号111)动工开建。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竣工并正式编入日本联合舰队1941年10月30日大和号战列舰在宿毛湾试航。为了减轻武藏号战列舰的重量,所以它需要在下水后将舷侧等主要防御区域的装甲进行安装。1942年3月,大和级战列舰四号舰停工。原本计划1942年12月完成的武藏号战列舰,因“大东亚战争”爆发,所以提前到1942年8月5日竣工。1942年,完成一半的信浓号航空母舰改建为信浓号航空母舰。随后在1944年10月5日,信浓号航空母舰横须贺海军江南造船的造船坞中下水。

强化防空

1944年1月至4月12日,在大和号战列舰舷侧水线以下的防水区划内增设了一层呈45度转轴倾角,厚6毫米的钢板。同时进行改装提高防空能力,战列舰舷侧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同时加装了6座127毫米双联装高射炮,25毫米高炮数则增至98门。同时舰上还装上了警戒雷达。同年4月10日,“大和”号的修理及改装工程结束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新型舰艏

大和号舰艏水线以上部分明显向外前倾,舰艏前端成半圆形,其两舷大幅度外张,借以减少舰艏上浪。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采用球鼻艏,其位置在水线下约3米处,和尖削型舰艏相比,这种新构型可以减少8%的兴波阻力,同时还减少了约3米的水线,从而节省了3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球鼻艏内装有零式水下听音器,可以探测敌方潜艇的活动。这种舰艏和美国依阿华级战列舰”级战列舰舰艏很相似,但大和号战列舰的球鼻艏向前突出成一个球形,而“依阿华”的则与水线以下舰艏保持平齐,两相比较之下,大和舰的球鼻艏外观更接近于现代,而效能更明显。大和舰舰艏内侧的细腰部却呈内凹的弧形,其减阻性能更为优良。

前桅楼、后舰桥及烟囱

“大和”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以下称舰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和”号一改大型战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十分简洁。舰桥正面的面积159平方米,侧面积310平方米;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道,内外简之间的夹层里设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筒周围则设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封闭而整洁。最上面是旋回的主炮指挥所,内有九八式方位盘,上装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转板四周装有多部高色双目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斗。下一层是作战室、休息室。以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观察所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大和号战列舰采用单烟囱,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毫米厚的防护甲母质。这样,烟囱的安全性提高。

舰型舵系

在大和舰的舰处安装有前后配置的半平衡舵,其主舵面积为46平方米,副舵面积为16.5平方米,两舵之间距离15米,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后舵大,是主舵;前舵小,是副舵。因舰的惯性大,仅用副舵难以操舵,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有厚甲板防护的舵机室内有蓄电池、柴油机、油压泵等设施,即使在动力电源切断的情况下,主舵仍能工作。一般来说,两舵并列的平衡舵,一旦被鱼雷命中,容易同时损坏。大和舰的舵效非常明显,其战术回旋直径仅为640米(航速26节状态),而这一优势对在战列舰炮战中占领有利阵位有着很大的作用。

舰尾与后甲板

该舰舰尾的形状近似巡洋舰之尾,只是在舰尾后端面有个平坦的地方,这里原计划安装水上飞机回收装置,后因故未装。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大和号战列舰后甲板也较独特。在后主炮后,有机库、艇库、舰载机回收及发射装置等。为避免火炮冲击波的影响,机库、艇库等设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后主炮之后的甲板是铁质甲板。后主炮两舷侧的外伸部有隧道状的艇库。艇库后两舷也有外伸部,其下设有轨道,是移动的小艇汽车起重机在此起放小艇。后部上甲板在舰尾处明显低陷,造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槽,这里是舰载机吊放暂存处,槽前面有开口,通往机库。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母质、中甲板的中部位置。其前半部有个梯形的区域,在此区域两侧可放置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槽两侧设有与上甲板同高的舷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

住宿环境

食堂分成长官及舰长烹室、第一士官烹饪室、第二士官烹饪室、准士官烹饪室、兵员烹饪室等五类,还有当时非常罕见的电气食品保温器。兵员烹饪室中设有6个大的110升蒸饭锅,2个110升菜锅,1个36升粥锅(日本人在生病时才喝粥),两台15千瓦“万能烹炊器”(智能电饭煲),两个“合成调理器”(搅拌器),还有洗米器,餐具消毒器等设备。另外,还有烤箱和1马力gelato制造机,可以自制茶汤,柠檬汽水,冰淇淋等“凉果”(冰饮)。另外,舰上还设有223.4立方米的冷柜(相当于560台普通家用冰箱)用于储藏新鲜食品。大和级还是日本海军中唯一一级全舰装有中央空调的战斗舰艇。全舰成员约2500-3000人,1/3士兵可以享受专用卧铺,军官全部是双层卧铺(2人或4人/间),人均居住面积3.32平方米(长门号战列舰上大概是2.6平方米,一般驱逐舰上只有1平方米)。

雷达和火控系统

大和级在初建时,雷达技术尚未成熟。1941-1944年海军研发出首批舰用搜索雷达,并在1940年命名为22型对海电探(对海搜索雷达)、21型对空电探(对空搜索雷达),安装到多艘舰只。其中22型电探是日本第一型使用磁控管技术的雷达,而且是日本制造的电探中能发挥到较良好的性能,其雷达波长10厘米,属超短波对海雷达,功率2千瓦,22型的测距误差为700米,一般可探测到35公里内的战列舰、20公里内的巡洋舰、17公里内的驱逐舰。而21型电探(1943年安装在大和级的93式15米基线倒分像立体测距仪上),其雷达波长1.5米,功率5千瓦,可探测100公里内的战机群、70公里内的战斗机、20公里内的战列舰;测距误差则有1-2公里。由于21型雷达过于笨重、功率低、可靠性差、故障率居高不下的弱点,因此大和级在1944年改装时,在后桅安装了新式的13型对空电探,但测距误差却大幅提高,其功率10千瓦,可探测50-100公里内的机群,50公里内的战斗机及30公里内的轰炸机

大和级在1944年改装后,因此成为唯一一级拥有雷达信号接收能力的日本军舰,战时会使用E-27逆向电探(雷达信号接收机,1943年安装),它可接收300公里外敌舰雷达发出的侦测电波,并将雷达波数据传返舰上处理分析以提前预警。此外,21型电探、13型电探、22型电探均没有采用方位显示器和距离显示器,因此它们完全无法提供目标的方位角资料,也无法提供仰角资料,只能通过反射波的大小猜测目标的情况(即“最大感度法”/“单瓣法”)。即便如此,和战争初期根本没有雷达预警的情况比起来,在有多种对空对海雷达后,大和级的预警能力还是多少得到了改善。大和号战列舰在1944年下半叶在球鼻型舰首内安装零号水下听音器,作为对潜艇威胁的警戒。

大和级主炮的火控系统包括93式15米基线倒分像立体测距仪、98式射击仪、98式方位瞄准仪和机械式弹道计算机等。副炮配备有8米基线测距仪等光学瞄准设备,89式127毫米和96式主战坦克25毫米高射炮则有4.5米测距仪、2.5米测距仪和94式高射指挥仪等火控系统

装甲防护

大和级重视防护,是当时防御装甲最厚重的战列舰,按照设计要求,舰体防御装甲能承受自身460毫米口径火炮在2万-3万米距离上的打击。为此在主装甲带上安装有1320块410mmVH(维克斯6吨坦克硬化)装甲,并内倾20度。两层水平装甲厚度合计超过25厘米,能承受水平轰炸机8000米高度投下800公斤航空炸弹的攻击(俯冲轰炸机有加速度,同等重量炸弹造成的损害要比水平轰炸机严重);在甲母质的烟囱开口处使用38厘米厚的蜂巢状装甲;水下防护能力按照能够抵御400公斤三硝基甲苯爆炸当量的标准设计,可以在同时命中2枚鱼雷时不影响战斗,命中10枚鱼雷时也可以浮在水面上。主炮塔正面装甲厚度更是达650mm。

动力系统

大和级安装4座蒸汽轮机,蒸汽压力25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325度,最高输出功率153,553轴马力,最高速27.46节(试航状态),最大续航力10,000海里/16节(最大重油装载量6300吨)。大和舰还装有8座发电机,总功率为4,800千瓦。大和舰动力系统的效率甚至都比不上翔鹤级航空母舰采用的主机。但是正如前所述,由于球鼻型舰首的缘故,该舰阻力小,因而达到了设计所要求的27节航速。

武器系统

主炮

大和号战列舰有3联装主炮3座,前部2座,后部1座。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457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2700吨,相当于日海军“秋月”型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防护盾的装甲很厚: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后面190毫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炮塔后部装有长15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潜望镜式瞄准镜。上述望远镜及瞄准具采用潜望镜式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火炮冲击波的影响。炮塔的俯仰角是+45度,-5度,装填炮弹时,固定在+3度上,俯仰速度每秒8度,炮塔旋回一周3分钟。发射速度,每分1.8发;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飞行90秒。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8000吨。

副炮

副炮有3联装155毫米炮4座,分别设在上层结构的前面及舰的两舷。这些副炮本是巡洋舰的主炮,性能比200毫米炮还好。此外,还装有127毫米高射炮24门,25毫米机关炮113门。整个军舰像个奋起自卫的刺猬亚科,全身竖起了各种武器。

高射炮

大和级战列舰装备了89式40倍径127毫米口径高射炮,大和号战列舰舰建成时装备了12门(6座双联装,均带有防盾),后来在改装中增至24门(12座双联装,一半带有防盾)。该炮俯仰角+90度-(-)8度,火炮初速725米/秒,最大射程14800米,最大射高9400米,射速14发/分,身管寿命800-1500发。96式主战坦克60倍径25毫米口径高射炮,大和号战列舰建成时装备24门(8座三联装,均带有防盾),后来陆续加装,最终总数达到152门。该炮俯仰角+90度-(-)10度。火炮初速900米/秒,最大射程6800米,最大射高5000米,射速220发/分。

舰载机

大和级战列舰一共搭载有零式双座水上观测机和零式三座水上侦察机共计7架,前者最大速度370公里/小时,最大航程740千米,装有3挺7.7毫米机关枪。后者最大速度375千米,最大航程2080千米,装有1挺7.7毫米机枪。这两种飞机的主要任务是为战列舰提供侦察,以及在炮战中观察炮弹的落点。

性能数据

大和级战列舰参考数据:

参考资料:

该级各舰

服役动态

大和号

1941年12月16日开始在濑户内海服役。1942年2月2日,大和号成为联合舰队旗舰。1942年5月29日清晨,“大和”号作为联合舰队旗舰从柱岛出发,参加了中途岛战役。随后在1943年2月11日,大和号将日本联合舰队旗舰让给了在其基础上得到改良的姊妹舰武藏号战列舰。12月25日,“大和”号在特鲁克附近遭到美国潜艇的鱼雷攻击,战舰右舷第165号肋骨(第3号主炮塔附近)被一发鱼雷命中,进水约3000吨。受损后的大和号战列舰加速撤离了这一海域。随后在6月,大和号参加了马里亚纳海战并首次向对方进行了实弹射击。10月,大和号随日本海军第二舰队参加了莱特海战。11月24日,大和号撤回日本本土。

战沉倾覆

1945年4月5日,日本军部向大和号下达了命令,要求大和号主动吸引美军战机前来攻击以掩护日军战斗机向美国军舰发起自杀式袭击,4月6日,以“大和”号为旗舰的第2舰队的10艘军舰从濑户内海西部的德山湾起航。次日凌晨,美国军队在九州西南的东海海域发现以大和号战列舰为首的日军第二舰队。随后在当天中午,美国海军舰载机部队向大和号发起了轮番攻击。14时23分,大和舰突然发生主炮弹药库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舰2498名官兵(连同司令部人员共有2767人)中仅有269人获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员获救),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南西50海里德之岛西北200海里,东经128度04分,北纬30度线43分。

武藏号

“武藏(Musashi)”号战列舰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建成的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武藏号(むさし)以日本古国名,即日本东海道武藏国命名。武藏号是大和级战列舰的二号舰。武藏号1938年3月29日开工,建造地在三菱长崎船厂,1940年11月1日下水,武藏建造过程中对司令部、舰桥设施实施了改进,1942年8月5日竣工。性能数据与大和号战列舰相同。1943年2月11日,武藏号曾一度接替入坞修理的大和号战列舰成为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旗舰。10月,日本军部截获美国军队中国航母特混舰队有可能前往马绍尔群岛的情报便下令武藏号战列舰和大和号等主力战舰出港伏击。

战沉倾覆

1944年10月24日,日军第二舰队在莱特岛东北地区的锡布沿海遭到美国海军第3舰队舰载机的猛烈空袭。在战斗中,武藏号被击沉。

信浓号

“信浓”号(Shinano)于1944年11月11日起在东京湾试航了几天。那段时期,“信浓”号只执行过几次飞行行动。11月19日,“信浓”号被正式送入日本海军。

战沉倾覆

1944年11月28日傍晚,“信浓”号载着许多造船工人离开了横须贺。11月29日傍晚,美国军队潜艇“射水鱼”号(Archerfish)正在日本东京湾地区搜索商船。潜艇的雷达发现了“信浓”号,开始策划攻击。尽管“信浓”号以预计的18—20节(33.34—37.04千米/小时)的速度向前行驶,但是由于它走Z字形航线,所以速度为19节(35.19千米/小时)的美军潜艇可以进行一次海面攻击。30日凌晨3时17分,“射水鱼”号潜艇的指挥官朝他认定的一艘“翔鹤”(Shokaku)级航空母舰齐射6枚鱼雷。1分钟后,其中4枚鱼雷击中了信浓号航空母舰美国军队潜艇快速离开以逃脱护航驱逐舰的攻击。尽管“信浓”号的肋部被4枚鱼雷击中,但是舰长阿部仍然坚信他的航空母舰并没有致命的危险,并且下令以18节(33.34千米/小时)的航速前进。然而,由于“信浓”号制造仓促,它的水密门还没有和隔间很好的闭合。大约10时55分,当巨型航空母舰滑入海浪中时,阿部舰长也一同沉入海底。日军用了3个小时来搜寻幸存者,之后,日本海军总部接到消息表示,“信浓”号上共2515名人员,其中1435人失踪;1080人生还、幸存下来的军官有55人,普通海员和军曹993人,平民百姓32人。天皇氏的画像已经安全移至神风突击队驱逐舰上。所有机密文件都被锁在保险箱里,并随着航空母舰一同沉入了4000米的深海中。

总体评价

大和号战列舰,是日本军国主义特攻作战精神的炮灰。(光明日报评)

日本在大和级战列舰建造过程中,使用了分块建造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工程的进度,也奠定了后来日本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基础。(光明日报评)

大和级作为日本海军建造下水的最后一型战列舰,大和级拿下了有史以来吨位最大和主炮口径最大的战列舰这两项桂冠。然而劳民伤财建造了大和武藏两艘巨舰却总因为寻找不到主力决战的战机趴在港中被讥讽为“大和旅馆”,最终也在每况愈下的战争中被派到第一线,在美国军队舰载机铺天盖地的攻势中化作飘零的樱花。它们的沉没宣告了战列舰时代的彻底终结,也宣告了迟暮的日本帝国最后的失败。(空中网评)

大和号战列舰的沉没宣告了日本海军的覆没,也宣告了“大舰巨炮”时代的结束,作为海上钢铁堡垒的战列舰从此退出了海战舞台。(《冷酷兵器》评)

世界纪录

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大和级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设计建造的的战列舰,历史上该级舰艇计划建造四艘,建成了两艘,其长度为263米。(吉尼斯世界纪录

参考资料

史上最大的战舰:总吨位72,809吨,全长263米.WRCA世界纪录官方.2023-12-26

中文:大和号战舰:日本军国主义特攻作战精神的炮灰.中国新闻网.2018-03-17

日本“大和”号战列舰.央视网.2023-12-27

日本“大和”号战列舰.央视网.2023-12-27

武藏号战列舰简介.网易.2023-12-27

BattleshipMusashi.ww2db.2023-12-27

大和号战舰:日本军国主义特攻作战精神的炮灰——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12-27

资料:日军大和级战列舰(组图).新浪网.2023-12-26

日本“大和”号战列舰.央视网.2023-12-26

中文:资料:日军大和级战列舰(组图).新浪网.2018-03-17

中文:大和级战列舰.全球防务.2019-06-06

钢铁老将垂暮忆当年 盘点十大经典战列舰.空中网.202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