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个学院,为教育部及上海市确认的创业教育试点院校。该学院于2010年6月7日揭牌成立。

学院简介

上海交大创业学院定位是一所高起点、高水平、精品化、重实践的学院,力争建设成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和交大特色,世界知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创业学院平台实现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和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有效集聚,推动更多有潜力的大学生成为未来企业家,更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变成现实企业。目前,创业学院形成了“面上覆盖、点上突破”的分层教育模式,一方面通过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意、创造的精神和理念,开设创业教育通识课,开展大学生创新计划(“PRP计划”),持续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等,使全校同学得到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感染和洗礼,收获终生受用的创新精神、创造理念和创业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提供独具特色的创业课程,创业训练营的指导和辅导,创业苗圃预孵化和资金支持,培养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成为大学生创业的“种子选手”,成为未来企业家。

发展历程

2010年6月12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在徐汇校区举行。该创业学院将每年9月招收50—60名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全日制在校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体系,培养成为未来的产业巨子。学院采用无形学院的方式,不涉及学籍和院系调整,面向全校学生和面向创业意愿同学。学员在校期间,可申请获得创业学院“预孵化资金”(2万元左右),进入创业苗圃开展实践;学员在毕业前后,可申请“天使基金”,并携公司和项目在紫竹科技园区、交大科技园等创业园区进行孵化。创业学院成立后,曾邀请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勋等创业者为学生开设创业沙龙,传授经验;与全国经济百强县之首——江苏江阴,签署了共建创业学院江阴基地的协议,落实学生见习和预孵化的资金与场地;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创业竞赛,学校在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获得一金两银,“芝兰炭素”创业团队获得“英特尔伯克利全球技术创业挑战赛”中国区一等奖,并代表中国高校赴美参加全球总决赛。通过创业学院所构建的“全覆盖、分层次”创业教育体系,交大将会有更浓厚的创业氛围,同时必将有更多更好的创业项目产生。

2010年12月1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举行开学典礼,首届54名“创业种子”启航,为共同的创业理想而携手努力。校党委副书记、创业学院院长徐飞教授,副校长、创业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黄震教授,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代表,创业学院班子成员等出席开学典礼。创新创业大讲堂公开课同时举行,东方财富网董事长兼CEO其实作首讲。一直以来,上海交大都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全国高校率先探索,率先实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就开设了部分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形成了较浓厚的创业氛围;2002年,我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2007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通过大班讲座、小班操练,案例剖析、创业比赛,专家辅导、实战模拟等一系列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2009年,又被上海市列为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在此基础上,2010年6月,我校创业学院成立。

成立意义

成立创业学院是上海交通大学推进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创业学院成立后,上海交通大学将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全覆盖。创业学院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以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品格为目标的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面向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学程和培训课程,实现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聚集,着力培育大学生创业的“种子选手”。

上海市教委印杰副主任在致词中肯定了交大成立创业学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做法,并希望创业学院能够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在高校乃至全社会传播创业激情、培育创业精神、培养创业人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创业教育

交大用三个“五年”推进学生创业教育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高校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认识、工作体制、运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扎实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经过连续两个“五年”的探索实践,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成果斐然,并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五”推进创业意识教育

2000年到2004年,以创业意识教育为核心,健全组织机构,落实活动载体,树立和宣传创业典型,营造浓郁创业氛围。交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历史悠久,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上世纪90年代逐步形成了“以赛事为龙头,带动普及教育”的交大特色。2000年,学校敏锐把握时机,率先成立了创业教育依托机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中心,统筹运作学生的创业教育;连续举办了10届交大学生自己的创业赛事——上海交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累计培训创业团队500多支;承办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首届上海市大学生创业文化节等,得到了大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及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校园里,通过参赛选手交流、公开答辩演示、比赛成果展示等多层次营造创业气氛,鼓励在校学生特别是毕业生亲历现场,近距离接触创业,极大激发了交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毕业典礼、校庆大会等重大活动中,连续多年邀请创业校友、创业学生作为毕业生代表或嘉宾发言,起到良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让创新成为凝结在交大学子血液中的一种精神,让创业成为交大学子生命中一种力量的迸发,已成为交大创业教育的高度共识。

“二五”提升创业能力教育

2005到2009年期间,以创业能力教育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教育和扶持体系,着力提升创业教育水平和实效。学校先后投入近2亿元,建设了大学物理、机械基础、生物基础、工程训练中心等十大实验中心和创新创业基地,着力构建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创业教育大平台,2007年,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向第一课堂的渗透,面向全校学生推出“创新与创业大讲堂”,除柳传志俞敏洪、王石等十几位著名企业家主讲大课外,特别强调小班指导和模拟实践。三年来,选修同学累计达7000多人次。今年又启动两周一次的“创业沙龙”,实现创业教育向第二课堂的覆盖。风险投资家、创业教育专家、校园创业先锋等共同参与,“面对面”训练和培养有创业意向同学的创业能力。依托上海市“天使基金”,建立科技院、团委、产业集团、就业中心等多部门合力参与的创业扶植体系,在漕河泾创业园区、紫竹创业园区等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提供“创业孵化全程服务”,从工商注册、税务登记,到专家辅导、品牌营销策划,采取“手拉手”服务,为创业大学生提供最实际、最细致的帮扶。自2005年,已有42个创业团队获得“天使基金”的创业启动资助,累计达1000余万元,先后涌现出以杨刚曹洪涛、薛嵩等同学为代表的一批校园创业先锋,应届生求职网等创业企业初具规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三五”构筑创业素质教育

2010年到2014年,将创建“创业学院”,以全面、系统的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构建完整创业教育、训练、孵化链。在学实活动期间,通过总结创业教育两个“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历程,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未来五年,除继续夯实面向整个学生群体的创业教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体系、培育同学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外,将重点创建“创业学院”。“创业学院”紧扣交大办学使命,采用无形学院的方式,同时也是部分同学的“第二学院”。在新生入校后选拔有创业意向的同学(约占5%),进行大学四年全面、系统的创业教育,以这些创业意愿强、创业热情高的群体为重点,实现对整个交大学生群体的强辐射。通过“创业学院”,实现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有效集聚,推动更多有潜力的大学生成为未来企业家,更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变成现实企业。同时,以“创业学院”为支撑,在全校进一步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训练和孵化链。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