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德明(德语:Hellmut Wilhelm,1905年12月10日—1990年7月5日),生于德属胶澳青岛。他在中国文学与中国历史领域有所研究,并对《周易风水》有深入的研究和讲授,曾任教于北京大学与华盛顿大学。他的父亲,卫礼贤,也是一位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

人物经历

卫德明出生于青岛市,父亲卫礼贤是基督教传教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卫德明一家因战事被迫移居上海。战后,全家返回德国,卫礼贤在法兰克福大学担任汉学教授。卫德明最初攻读法律,并于1928年通过德国国家考试。1930年,卫礼贤去世后,卫德明转向汉学领域,1932年在柏林大学以研究顾炎武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卫德明在北京大学教授德语与德国文学,并编写了《德汉字典》。1944年,他发表了关于《周易风水》的研究著作。1948年,卫德明移居美国,成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大学教授,直至1971年退休。

主要著作

《中国思想史和社会史》《中国的社会和国家:一个帝国的历史》等。由于卫德明曾协助其父卫礼贤翻译《易》经的工作,因此,卫德明还着有《易》经译解,后被译成英文本,并以讲授《易》学闻名于世。其对于西欧的《易》学研究的影响保持至今。

学术贡献

1942年,当时居住在北平市德国汉学家卫德明(HellmutWilhelm)在《华裔学志》(MonumentaSerica)上发表了一篇书目,对自1938年以来的重要汉学著作分为几十个领域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卫德明将在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的汉学书籍分为中文作品和西文作品两部分。当时在中国出版的西文汉学著作数量惊人,在目录中西文书籍占到357部之多,而中文的专著收录有489部,也就是说西文著作占到了整个汉学专著的42%,中文著作占58%。英、法、德语的汉学著作能占到卫德明所选专著的42%的事实本身说明,当时的中国学者并没有刻意追求所谓与国际接轨,而实际上中国学术本身就是世界学术的一部分。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Kubin)教授在谈到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时也认为,鲁迅、郁达夫、钱锺书等人可以直接从世界文学中汲取营养,而他们的中外文学创作同时也成为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当时,随着汉学在世界各地的存在与发展,有关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研究不再只是中国学术的一部分,而是逐渐进入了世界性学术语境之中,也使得中国文化获得了世界性的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