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管理学院
南昌大学管理学院成立于2014年5月,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信息管理系2个系;系统工程研究所、资源科学与管理研究所2个研究所。
办学条件
学院现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和管理科学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江西省品牌专业;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博士点;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图书馆学与档案管理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图书馆学、情报学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工程管理专业硕士授权点;学院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在职人员48位,其中专任教师3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20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61.1%,45岁以下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8.3%;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1人、中国图书馆学会委员1人,中国索引学会委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江西省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1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
学院师生在“谦逊省身,厚积薄发”的院训引导和“学至精,思至诚,管至精,理至明”的院风熏陶下,科研创新蔚然成风。目前学院教师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软科学重点招标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江西省重大战略产品科技专项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6项、国家文物局项目1项、各类省厅级项目50多项;发表SCI、EI、CSSCI收录论文130余篇。科研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学院现承担了中西部高校能力提升计划“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参与了中西部高校能力提升计划“物联网与现代物流”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学院设有系统综合仿真、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等3个专业实验室,配有ERP管理、电子商务与物流等模拟教学软件。学院现有江西省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校外科研教学基地3个。学院教师现主持省级教改课题6项,近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本科生优质课程1门,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学院坚持把学生培养作为第一要务,结合学院实际和专业特色,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海峡两岸暨大陆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大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江西省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百度集团全国高校搜索营销大赛、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等。学院建立了电子商务竞赛、创新创业基地,学生连续多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网络创新应用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
本科教育
信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物流系统分析与运作管理能力,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领域从事物流系统全过程设计、物流经营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工作的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
二、基本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物流管理工具和方法方面的基本训练。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分析与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应用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物流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评价与选择物流技术方案和进行物流信息系统分析设计的能力;具备企业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和区域物流规划的能力;熟悉我国有关物流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以及了解国际贸易的惯例和规则;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标准学制、毕业最低学分、学位
标准学制:4年
毕业最低学分:160学分
学位:管理学学士
第二课堂:2学分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组成。第一课堂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个性课程。第二课堂由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负责,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职业生存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四大类。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实务、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管理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市场营销学、数据库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物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计算机网络、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
五、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六、各类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及教学计划进程表
(一)通识课程
1、I类通识课程
2.Ⅱ类通识课程(10学分,五类中每类选修2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
(三)专业主干课程
(四)专业选修课程(至少修满16.5学分)
(五)个性课程(6学分,其中创新学分不少于2学分)
(六)必修课程名称按学期排列
(七)实践教学计划表
信息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基础宽厚,具备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熟悉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技术规范,全面掌握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利用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开发、运营管理等工作,可以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和具体的信息服务、商业、金融等组织从事电子商务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电子商务、WEB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受到计算机技能、管理学的基本训练。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有实际操作的基本能力;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较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和知识;具有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各类电子商务软件,并初步具有管理和维护电子商务系统的能力。掌握电子商务网站构建技术,能够策划、设计并参与开发电子商务平台;熟悉电子商务流程,掌握网络营销、网站推广及网络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企业的营销、财务、物流等管理;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景和发展动态,具有继续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
三、标准学制、毕业最低学分、学位
标准学制:4年
毕业最低学分:164学分
学位:管理学学士
第二课堂:2学分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组成。第一课堂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个性课程。第二课堂由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负责,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职业生存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四大类。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经济学、网站设计与开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会计学、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子商务概论、计算机网络、网上支付与结算、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WEB编程技术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等。
五、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六、各类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及教学计划进程表
(一)通识课程
1、I类通识课程
2.Ⅱ类通识课程(10学分,五类中每类选修2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
(三)专业主干课程
(四)专业选修课程(至少修满19学分)
(五)个性课程(6学分,其中创新学分不少于2学分)
(六)必修课程名称按学期排列
(七)实践教学计划表
信息管理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基础宽厚,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数理基础、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与系统实施、维护和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具有一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级复合、创新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学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基础与能力: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现代管理理论和知识;具备较强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实施方法,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训练。系统地掌握从事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实施以及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各种基本方法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景和发展动态,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文献。
三、标准学制、毕业最低学分、学位
标准学制:4年
毕业最低学分:164学分
学位:管理学学士
第二课堂:2学分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组成。第一课堂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个性课程。第二课堂由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负责,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职业生存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四大类。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经济学、网站设计与开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会计学、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组织、信息统计学、计算机网络、JAVA语言程序设计、信息存储与检索、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等。
五、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六、各类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及教学计划进程表
(一)通识课程
1、I类通识课程
2.Ⅱ类通识课程(10学分,五类中每类选修2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
(三)专业主干课程
(四)专业选修课程(至少修满18.5学分)
(五)个性课程(6学分,其中创新学分不少于2学分)
(六)必修课程名称按学期排列
(七)实践教学计划表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管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经济学、管理科学基础,掌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工具,能对现实中的管理实际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决策和组织实施的从事企业运作、制造业生产、物流管理、金融市场分析、银行、保险、资本运作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专业课程有:高等数学、会计学原理、经济应用数学、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系统动力学、市场营销学,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管理中模型与方法、组织行为学、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金融学、社会学、生产运作管理,管理统计学等。
三、适应的工作部门和项目
1、在企业中,从事企业运作、项目策划、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等工作;
3、在咨询管理中,从事政策设计与政策系统仿真模拟工作。
管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创新性高级管理人才,适合在管理咨询、投资项目管理、风险评估、项目运作管理、银行与证券、系统仿真与评价和物流管理等领域工作。
二、基本要求
管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研究人类管理活动规律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定量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基本的管理沟通、协同合作和组织实施的工作能力;熟悉有关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管理科学的应用前景;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标准学制、毕业最低学分、学位
标准学制:4年
毕业最低学分:160学分
学位:管理学学士
第二课堂:2学分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组成。第一课堂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个性课程组成。第二课堂由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负责,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职业生存能力培养、身心健康素质提升四大类。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Ⅰ)、经济数学、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系统动力学、会计学原理、社会学、组织行为学、金融学、管理统计学等。
五、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六、各类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及教学计划进程表
(一)通识课程
1、I类
2.Ⅱ类通识课程(10学分,五类中每类选修2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
(三)专业主干课程
(四)专业选修课程(至少修满14学分)
(五)个性课程(6学分,其中创新学分不少于2学分)
(六)必修课程名称按学期排列
(七)实践教学计划表
七、有关说明
管理学、宏观经济学、生产运作管理、管理统计学、系统动力学、管理中模型与方法、项目管理、投资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公司理财共10门课程为小班教学试点课程。
参考资料
南昌大学管理学院简介.南昌大学管理学院.2016-03-21
信息管理系物流管理专业(物流信息系统方向)培养方案.南昌大学管理学院.2016-06-13
信息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方案.南昌大学管理学院.2016-06-13
信息管理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南昌大学管理学院.2016-06-13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管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南昌大学管理学院.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