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林纪念园
焦林纪念园,位于黄河最后一湾的兰考东坝头乡境内,由焦林、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两部分组成。占地面积50亩,曾是兰考县第一大风口。1962年冬,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带领除“三害”(风沙、盐碱、内涝)工作队,查风口,追风源,在此找到了治沙的办法,贴上膏药,扎上了针。人民群众为了缅怀焦裕禄,称这片刺槐林为“焦林”,这里的刺槐为“焦槐”。当地政府于2007年加强了“焦林”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在焦林西南角设立了焦裕禄半身雕像,西侧修建了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并在正南500米裤裆沙丘上建成了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让人们在学习与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同时,领略到体验的亲身感受。
地理位置
焦林纪念园位于兰考县城西北12.5公里东坝头乡境内,西距官庄自然村0.5公里,东坝头乡政府2.5公里,东邻张庄村0.5公里。焦林占地面积50余亩,林内焦裕禄的雕像崇立、树木林立,与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遥相呼应是秀丽的风景园。
历史沿革
据传这里是一个驿站,是汴京通往济南府的要塞,还是风沙最严重的大风口。风口跨度约4公里,方圆数公里沙丘成群,绵延不断,遇到大风,风起沙飞,遮天盖日周围几公里不但不成庄稼,途径的人们,也倍感艰难。无论是何等官员都显得无奈,文下轿、武馆下马。因而人们就称其为“下马台”,一直流传。
1962年冬,焦裕禄同志来带领除“三害”(风沙、盐碱、内涝)工作队,查风口,追风源,寻找治沙的办法。来到此地与正在添坟的张庄村民魏铎彬交谈,方知,魏铎彬家他老娘的坟墓每年冬春季节都会被风刮的棺材外露,为此,他想了个办法:将坟周围深挖,将下面的於土翻出,压在坟的沙上面后,坟墓再也不被刮起。焦裕禄受此翻於固坟的启示,发明了“贴膏药”(翻於压沙)、扎针(种草植树固沙)的治沙办法,从实践中总结了“造林固沙、百年大计;育草封沙当年见效;翻於压沙、立竿见影,三管齐下才能根治风沙的危害”三条治沙经验,组织群众在此翻於压沙,并在这里召开治沙现场会,向全县推广治沙经验。经过群众多年的努力,沙丘变成了槐林,周围的沙地变成了良田,昔日的大风口变成了今日的粮仓。
主要景点
焦林占地面积50余亩,经焦裕禄号召栽下的刺槐苗,历经50多年的精心呵护,如今已成参天大树,像擎天的宝盖一样,日日夜夜地守护着这里,为周围的群众遮风挡雨。这片仅存的的“焦林”,显得更加令人向往和倍加呵护,这里不仅是茂林密集,还有美丽的采摘园,共人们游乐,领略大自然的美和感受触摸黄河沙丘的乐趣。
焦裕禄的半身雕像座落在焦林西南角,他面向南方,遥望着那一片接着一片的绿色良田。这是又经改造,把经济林刺槐进行利用,将高低不平的沙丘推平的结果。昔日的沙丘在焦书记的面前,已远离视野,载入史册,那沙丘的影子已无影无踪了,而当年那种艰苦奋斗,改造自然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在焦林的西部,馆内陈列和珍藏着当年焦裕禄带领人们治理“三害”的实物与图片及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这一件件文物为后人讲述着那个年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在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西边200米处是排洪主干渠“四明河”,贯通三个乡镇;如今仍在发挥作用;向北500米处便是灌溉五个乡镇土地的黄河提灌渠的旧址,虽已废除,但渠的原貌仍能清晰可辨;向南2公里是横跨全县的排洪“三引渠”,这条条河流和沟渠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更是当年“三害”的有力见证。
保护状况
2007年政府加强了“焦林”的保护与开发力度,创建了焦林纪念园,教育当地干部勤政为民、务实清廉。在建馆过程中,受到各级党组织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中组部、省、市领导多次到此参观指导,中央、省、市各家媒体相继报导。为了缅怀焦裕禄书记,2013年7月,兰考县政府在张庄村建造了焦林纪念园,焦裕禄干部学院把焦林定为现场现场教学点。
2015年张庄村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红色旅游扶贫重点村。
参考资料
党员干部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镜子.人民日报.2016-06-27
要善于从群众那里找办法.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06-27
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06-27
焦林纪念馆.兰考网.201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