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国(1934年5月-2022年8月7日),男,生于南京市,祖籍如皋市汉族。1958年7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专业本科毕业。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吴宗国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8月7日16时54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89岁。

人物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3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附中,1953年起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历史专业,1958年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历史学系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编写组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历史学科隋唐五代史分支主编,以及中国唐史学会理事、北京历史学会理事、唐研究基金会丛书学术委员。

所属单位为古代史教研室。

人物履历

2007年6月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审定委员会委员。

2002年6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国历史学科隋唐五代史分支主编。

1997年6月至7月日本东京都立大学合作研究。

1996年9月至12月新加坡东方文化学院讲学。

1994年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3年2月至3月大阪关西大学访问研究。

1992年9月至12月韩国汉城高丽大学讲学。

1990年教授。

1986年9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3年5月副教授。

1979年6月讲师。

1958年8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教师。

中国唐史学会理事,1985年一2004年。

中国唐史学会顾问,2004年~。

北京历史学会理事,1997年一2003年。

唐研究基金会丛书学术委员会委员,1994年一2007年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顾问,2003年~2008年。

2001年1月以来参加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2002年,“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华书局主办。

2004年6月“汉唐盛世学术研讨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暨汉唐研究中心主办。

2007年6月,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工作会议,北京,中华书局主办。

2001年1月,从事的国际国内项目:

盛唐工程: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人物去世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吴宗国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8月7日16时54分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89岁。

主讲课程

古代史(隋~清)、隋唐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史研究、隋唐历史文献阅读与研究。

研究方向

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主要成就

学术讲座

《隋唐史研究》。

发表论文

材料、问题、假设与历史研究,《史学月刊》2009年第一期,2009年1月。

贞观政要》导读,《名家谈国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唐高宗的真相·序,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4月。

说唐太宗·序,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3月。

盛世中国系列之贞观之治,《世纪大讲堂(第14辑)》,凤凰卫视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

孟宪实讲唐史: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论唐代中后期的政治制度变化《清华历史讲堂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3月。

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2期。

我看隋唐史研究,《文史知识》2006年第4期、2006年第5期。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与选官制度的发展,《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2004》,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6月。

汉唐明比较一兼论中国古代秦以后的社会变迁,《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试论中国中古社会变迁,《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3年。

隋唐政治体制的发展变化(提要),《文化的馈赠(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武则天,《中华文明之光》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中华文明之光》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伯赞的历史学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迪,《翦伯赞纪念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传统文化与历史学,《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

隋炀帝的历史功绩,《〈隋炀帝〉电影创作与隋炀帝研究》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

三省的发展和三省制的确立,《唐研究》第三卷,1997年。

贞观政要〉与贞观君臣论治,《国学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唐代农业发展的几个有利条件,《卞麟锡教授还历纪念唐史论丛》唐史论丛编委员会,韩国汉城,1995年。

汪篯〈汉唐史论稿〉简介,《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唐代文化发展的三个高潮,《唐代文化研究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李隆基治国之策与天宝的盛衰,《北京日报》文史第四期,1993年6月23日。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国历史文化》,韩国高丽大学出版部,1992年。

汪传略,汪篯《汉唐史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论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武则天与文水》,山西省人民出|版社,1989年。

唐朝的特性,《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

均田制讨论综述,《文史知识》1986年第4期。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口号的发展,《自修大学》1986年第9期。

唐代三吴与运河,《运河访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贞观十二年敕旨中有关三卫的几个问题一一兼论唐代门荫制度,《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文集(第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唐代官制概述,《自修大学(文史哲经专业)》1986年第11期,光明日报出版社

唐代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历史研究》1986年第4期。

唐代士族及其衰落,《唐史学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唐太宗社会主义的形成,《唐太宗与昭陵(人文杂志丛刊第六辑)》陕西省社科院出版发行室,1985年。

唐代土地兼并的发展,《自修大学(文史哲经专业)》1984年第9期,光明日报出版社。

唐末阶级矛盾激化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黄巢,《百代英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李世民与“贞观之治”,《文史知识》1982年第10期。

李治武则天时期安西四镇的废置问题,《丝路访古》,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进士科与天宝后期的官僚世袭,《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

科举制与唐代高级官吏的选拔,《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唐代科举概述,《电大文科园地》1982年第2期。

安史之乱是由于是相非其人吗,《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唐代科举应举和录取的人数,《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主要著作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3月。

唐玄宗的真相》 (与阎守诚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中国史纲要(增订本)》上册隋唐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隋唐五代简史(修订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

《隋唐五代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隋唐卷)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中国史纲要(修订本)》上册隋唐部分,人民出版社,1995年。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大学文科指导书目:历史学》(主编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

《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隋唐时期条目,新华出版社,1989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部分条目,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唐玄宗》(与阎守诚合著)三秦出版社,1989年。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1986年。

北京史》隋唐部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国古代史讲义》(试用稿)》隋唐部分,校内印制,1973年。

中国史纲要》第二册隋唐部分(与汪篯合著)人民出版社,1966年。

获奖记录

北京大学1986年至1987年学年度教学优秀奖

个人生活

家庭成员

吴宗国的妻子是刘念华,他有两个儿子,分别是吴矩和吴迪。

人物评价

吴宗国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古代史、隋唐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6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吴宗国先生教学认真严谨、内容深刻丰富,所开设的“中国古代史”“隋唐史”“中国政治制度史”“隋唐历史文献阅读与研究”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吴宗国在中国古代史,特别是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方面造诣深厚。他一生俭朴,淡泊名利,潜心为学,处世低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评)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吴宗国都是纯粹的学者。吴先生的影响所及基本不出学术界,所有的文章、著作都是学术性的。在新媒体时代,跨界几乎是常见现象,有人就是因为擅长跨界,影响巨大,风生水起。但吴先生一直严守学术的边界,像一位边界哨所的老战士,十分警惕跨界的危险。(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评)

吴宗国就是这样静静地、细心地在为自己“充电”。这是真正的知识人品格——永不满足,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邓文宽评)

吴宗国待人和蔼,言谈有趣。他为人宽厚,学问精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阎守诚评)

吴宗国在任何场合,不争,不怒,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公开言谈总是顾及他人感受。吴老师是如此心地善良,心胸豁达,醇醇然有古君子之风。吴老师在隋唐五代史甚至整个古代史学科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无显赫之声望,但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80年代中后期在读的学生中间,他的影响力无疑是相当广泛而持久的。(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后滨评)

参考资料

89岁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吴宗国教授逝世.界面新闻.2022-08-08

纪念︱刘后滨:从容通透,自然天成——回忆我的导师吴宗国教授.澎湃新闻.2024-04-11

纪念︱王利华:三代两京一世情——我与吴宗国先生的特殊师生缘.澎湃新闻.2024-04-11

沉痛悼念吴宗国教授.北京大学新闻网.2024-04-12

他继承了陈寅恪的学脉,他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不可逾越.腾讯网.2024-04-12

邓文宽:一部敦煌学者的必读之作——张涌泉《敦煌写本文献学》读后.fdgwz.org.cn.2024-04-12

纪念︱邓文宽:我与吴宗国老师的交往片断.腾讯网.2024-04-12

阎守诚.豆瓣读书.2024-04-12

纪念︱阎守诚:怀念吴宗国老师.腾讯网.2024-04-12

刘后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24-04-12

纪念︱刘后滨:从容通透,自然天成——回忆我的导师吴宗国教授.腾讯网.202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