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贴专家,计算结构力学专家。
历任中国模糊分析设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离散分析学会理事、国际结构与多学科优化学会高级会员和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评委、专家组成员等学术职务。
入编《Who’s Who》、《世界名人传记》、 《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词典》等名人传记。
人物简介
陈树勋,男,汉族,1945年7月16日出生于西安市,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8年大学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1年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7至1989年, 在该校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89年结束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后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宇航学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空间飞行器设计研究。2000年初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调入广西大学。主要从事工程结构系统的分析与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及考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结构系统软设计理论研究,涉及航空航天器、电子机械、土木建筑与机械工程领域的工程结构系统。主持过十多项国家自然基金、航空基金,航天基金及有关空间飞行器优化设计等高科技理论研究项目与大量实际工程应用项目。
研究项目
20世纪80年代初,创立意义明确、严密简洁的结构优化设计导重准则法,对于天线、飞行器等精密复杂结构,较国内外流行的结构优化虚功准则法优化效果有大幅度提高,应用于大型反射面天线设计,大幅度提高了设计质量与设计效率;提出了按预定位移设计结构及天线结构严格保型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而以往国际上只能作到天线结构的近似保型设计。提出普遍型模糊规划和多目标模糊优化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成功应用于天线结构、网架结构、抗震结构、高层钢结构及飞行器结构的优化设计,使之更加符合工程设计的实际情况;提出两类不确知信息理论数学处理的统一理论与方法,为工程软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90年代,创立工程大系统与工程结构系统全局协调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成功应用于卫星等空间飞行器结构系统的优化设计,显著提高了设计质量。并为航天器总体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途径,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创立的互联网环境下的工程结构系统并行分布式全局协调优化设计技术为这一全新理论方法的工程应用了奠定基础。
1998年4月至于99年4月,与香港科技大学土木系合作研究,研究了高层建筑考虑风激随机振动响应的结构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有关研究成果得到对方高度评价。2002年7月至2003年1月,在美国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作高访研究,提出具有卓越性能的按预定性能综合设计微型机电系统基于敏度的直接法,与原有的自然模拟法相比,使设计计算时间从几个小时大幅度减少为少于一分钟。受到美国专家的高度评价与赞赏。
2001年开始将其创立的优化理论与优化方法应用于机械制造、工程机械、专用汽车及汽车配件行业的产品设计,收到十分明显的优化效果,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主要成就
已发表80多篇学术论文和《精密复杂结构的几种现代设计方法》、《工程结构系统软设计理论及应用》、《工程结构系统的分析、综合与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及工程应用》三本学术专著。
陈树勋教授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数学力学概念清晰,功底深厚,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曾受邀在美国多个名校和我国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名校讲学,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陈教授工作认真负责,细致严谨,创新性强,多项工程应用项目的出色完成获得企业的高度评价。研究成果及学术著作曾获国家级及部级多种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