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堪回首的历史背景上,哈金用真实细致的笔触刻划了小说主人公灵魂的受难,在身心饱受煎熬的同时,从天真的幻想一步步走向觉醒的历程。继《等待》和《狂人》之后,哈金让《战争垃圾》的主人公,在另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漫长的身心受难的等待,从而展示了一个善良的小人物灵魂深处的痛苦、悲哀和绝望。
内容简介
《战争垃圾》主要讲述主人公于远,1951年随志愿军入朝参战,腿部受伤被俘。美军与台湾当局合谋,在战俘营内挑动“反共”情绪,鼓动志愿军战俘通过“甄别”前往“自由中国”。于远选择回到祖国,但却被强行纹身,刺下“反共”标语,使他无论当时还是日后,均饱受折磨。小说通过主人公晚年的回忆,真实细腻地刻画出了他受难的灵魂。
美国的优秀战争小说都是反战小说,通过抒写战争的残暴,对战争进行本体性的认知,烛照、反思战争暴力本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造成的人性扭曲。作家们立足于人本主义,对战争环境中人类命运、普通个体士兵命运进行观照,对生命存在意义进行思索。美籍华人作家哈金的《战争垃圾》从人道主义出发关注中国志愿军士兵在朝鲜战场沦为俘虏后的命运。作品审视战争的残暴本性给书中人物肉体、精神、心灵带来的摧残,怜悯他们作为人的求生欲望,思考战争环境中的生命存在形态,鞭挞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毁灭,在创作精神上契合了南北战争小说的书写传统。
作者简介
哈金(Ha Jin)1956年生于辽宁省的一个偏远的小镇里,十四岁的时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他的部队驻守在中苏边界。他在军队经常编写宣传材料,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在部队里勤奋自学,表现积极,他在一个偏远地区,当了三年铁路话务员。77年恢复高考,他考入黑龙江大学英语系,后来又在山东大学攻读美国文学硕士学位。1985年移居美国,目前住在马萨诸塞州,在波士顿大学教书。他用英文写作,除了写小说,还写诗。他的两部诗集分别是《沉默的间歇》(Between Silences)和《面对阴影》(Facing Shadows)。哈金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词海》(Ocean of Words)获得1997年海明威文学奖。他的作品蕴涵着个人的、历史的、政治方面的思考。2000年还出版过短篇小说集《新娘》(Thebridegroom) 。
作品影响
1999年,因长篇小说《等待》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而声名鹊起的华裔作家哈金,今年再次以新作《战争垃圾》赢得第25届国际笔会威廉·福克纳奖,延续着他在非母语创作领域的荣誉。然而近日,《战争垃圾》却涉嫌侵权———这部作品与2000年时事出版社出版的张泽石作品《我的朝鲜战争:一个志愿军战俘的自述》竟有约1万字雷同。
“哈金抄袭的部分主要是朝鲜战争中震惊世界的‘杜德’事件,我书中对‘杜德’事件的描绘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除史实部分外,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张泽石说。他认为哈金作品与他的雷同之处,并非历史事实的雷同,而是细节方面的雷同,实存在主观故意的抄袭行为。
记者对比两本书发现,两书的细节有多处极为相似。如战俘绝食时,铁丝网上挂着饭盒的场景;法兰西斯·杜德与中国战俘交谈时,掏出指甲刀修饰指甲的举动;中国战俘告诉美军“我们中国人根本不习惯吃大麦,而连大麦也供应不足”等谈话细节。哈金在《战争垃圾》书后的参考目录中提到了张泽石主编的1998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志愿军战俘美军集中营亲历记》一书。这本书中收入了一篇张泽石本人的文章,此后他将这篇文章放入回忆录《我的朝鲜战争》中,而《战争垃圾》和回忆录所雷同的,正是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