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由伯纳德·罗斯编剧并执导的1997年美国时代剧情,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1878年的同名小说。影片主演包括苏菲·玛索、肖恩·宾、阿尔弗雷德·莫里纳、米娅·科施纳和詹姆斯·福克斯。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已婚女性安娜·卡列尼娜,因追求爱情幸福而与英俊的伯爵渥伦斯基坠入爱河,但最终因激烈的欲望与痛苦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她的抑郁和绝望,最终卧轨自杀。影片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多个地点取景,是唯一一部完全在俄罗斯拍摄的国际版本,于1997年4月4日在美国上映。
剧情简介
19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苏菲·玛索饰)艳冠群芳。在一次舞会上,她遇到了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伯爵(肖恩·宾饰)。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出了问题,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制作背景
在拍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传记片《永恒的爱人》期间,伯纳德·罗斯对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决定拍摄该片之后,罗斯开始观看各种版本的电影改编作品,并决定亲自创作剧本。该片是苏联解体后第一部全部在俄罗斯拍摄的西方电影。剧组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在圣彼得堡及其周围乡村拍摄《安娜·卡列尼娜》。罗斯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在本质上就是托尔斯泰本人,因此在片头引用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作品《忏悔录》,因为该书完美展现出这位文学巨匠的性格和观点。这部电影的制作始于梅尔·吉布森的帮助,他被索菲·玛索接洽,并启动了大约2000万美元的主要预算,这笔资金来自他的公司Icon Productions。选角由华纳兄弟娱乐公司工作室的选角导演马里昂·多尔蒂完成。这部电影是Icon Productions和华纳兄弟的联合制作,圣彼得堡的Lenfilm工作室和莫斯科的Trite工作室也参与了制作。
配乐
电影的音乐由彼得·柴可夫斯基、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和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创作,由圣彼得堡爱乐乐团在乔治·索尔蒂爵士的指挥下录制。配乐在圣彼得堡爱乐音乐厅录制,这也是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首次公演的地方。这部交响曲在电影的关键场景中被突出播放。导演伯纳德·罗斯和乔治·索尔蒂爵士都认为这部交响曲与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主要是因为音乐的过度悲剧色彩和安娜的忧郁。电影的配乐由斯图尔特·科普兰德创作。
制作发行
主创公司
发行上映
作品评价
媒体评价
苏菲·玛索出场时的扮相很像我喜欢的一个人。尤其是那双质疑的眼睛,那天真而无辜的表情。电影的进度很匆忙,题眼或许是将近片尾安娜那句:“你母亲和索罗金公主,我清楚得很。像她们那种没有感情的女人,不管年纪大还是轻,在我眼里都不能算人。”可是在这个真实的世界上,像安娜那样充满生之热望的人逐渐被社会逼向死角,沃伦斯基的母亲那样冷酷而精于计算的人却如鱼得水。安娜的悲剧不在于她的丈夫或情人,或任何一个人的恶劣品性,这些仍怀着同情的人背后总有那么一些“社会公意”,她的悲剧几乎是必然。这个世界上,女人的生存空间实在狭小。她们的脆弱或刚烈,实在与生存环境的逼仄和压抑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个生存空间,指的是人们对她的期待范围很窄,她如果有越出日常生活的热情,就会立刻感受到无形边界的强大压力。同时,女人又很容易落入被所有人遗忘的阴暗角落,因为人们对女性的认知,总是和她的家庭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很少的情况下,单独的女性能获得与单独的男性同等待遇。但托翁的着眼点显然不止是性别问题,他的关怀是普遍的。电影中有两个与安娜形成某种平行的角色:列文的哥哥,年轻时曾多么英俊潇洒的哥哥,也落到被人遗忘的角落;列文,在电影的开头,列文说,安娜和她同样怀着没有爱过就死去的恐惧。怀着对生活“真正的”或者“过分的”热情的列文,怎样去应对世间生活呢。他有耐心,他参加劳动,他向雅威祈祷,命运眷顾了他,他的等待和耐心以及优雅得到了回报。他用敏感的心灵去感受生命的奇迹。可是说到底他与安娜不同,他有田庄,可以在任何挫折前面退守,可以在这里寄托他的感受。安娜让我想起许多一无所有的女性,她们也许拥有美貌拥有子女拥有财富,可这些不过在占有她们。当她们希望做出任何改变现状的选择时,立刻会发现自己的无力。女性究竟可以拥有什么呢?我想起了德国人。(《豆瓣》评)
《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艾伯特给这部电影打了1.5颗星(满分4颗星),他说:“托尔斯泰的故事还有更多内容——但不在这个没有生命力和浅薄的改编中。伯纳德·罗斯是一位有才华的导演(他的《纸屋恶魔》是一部有远见的电影,他的《不朽的爱人》是一部为贝多芬的故事带来了巨大激情的传记片)。在这里,拍摄于绝佳的地点,他似乎失去了对他的角色的把握。这部电影就像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分镜头剧本,生命力和微妙之处还有待添加。”
《纽约时报》的斯蒂芬·霍尔登称其为“大师杰作的光鲜亮丽、简化版”,批评它“表面光鲜亮丽、完美无瑕,内核却是空洞的。”
《综艺》杂志的托德·麦卡锡写道:“这部作品得益于无与伦比的拍摄地点,即圣彼得堡及其周边地区,华丽的服装和英俊的演员阵容。但这里没有戏剧性的紧迫感,情感共鸣也不多,这些问题源于改编、导演和选角。”
该片中,苏菲·玛索的表演诚然出色,然而和嘉宝相比仍相形见绌。可能外形上就比较吃亏,具有东方特质的苏菲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俄国人。其次,剧本本身的一些局限,减轻了苏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剧性,着力在安娜的情欲上着墨,这样一来,也限制了苏菲挖掘角色的深度。不过,在众多客观原因之下,苏菲的表演仍具可观性。苏菲在片中的表演,可谓不得不失。影片场景宏大,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场面以及美人靓衫,都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让令人心动的安娜被所有精美细节烘托着,讲述一个凄美无限的动人爱情故事 。(《说谎的女人》评)
苏菲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淡化了原著中对社会背景的探讨,丰富了安娜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的挣扎喜乐,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片的深度,但却使得苏菲有了更广阔的施展魅力的空间 。(《非常人物系列 法兰西女神-苏菲·玛索》评)
大众评分
截至2024年1月5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安娜·卡列尼娜 (1997) 6 .0.1905电影网.2024-04-16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英语版) 1997.搜狐视频.2024-04-16
安娜·卡列尼娜 Anna Karenina (1997).豆瓣电影.2024-04-16
安娜·卡列尼娜 ( 1997 ).时光网.202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