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泊村位于山东省海阳市朱吴镇西南部,东临牛岭山村,北靠七寨村,西接下涝泊村,南连东、西栓马岛村。该村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21°01',北纬36°52'。属于丘陵地区,地势东高西低,总面积约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25公顷。200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村共有67户,190人,以徐姓为主,另有少量毕姓居民。

历史沿革

上涝泊村由徐姓家族于清朝末年建立,因其位置在涝洼地上部而得名。1941年,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上涝泊村获得了解放。1945年,村里成立了首个合作社。1954年,建立了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82年,村民们开始使用电力照明。1983年,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自然地理

上涝泊村地处丘陵地带,地势东高西低。东西方向最长距离约为1公里,南北方向最宽处约为0.5公里。全村辖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达25公顷。由于地形特点,适合种植的小麦、玉米、花生、芋头等农作物占主导地位。

人口

截至2002年,上涝泊村共有人口190人,其中包括67户家庭。村内主要居住着徐姓居民,同时也有少数毕姓居民。

经济

第一产业

上涝泊村的第一产业发展经历了显著的变化。1955年时,粮食亩产量为150公斤,总产量为6万公斤。到了1978年,亩产量增加到300公斤,总产量达到了11万公斤。2002年的数据表明,粮食亩产量已提升至571公斤,总产量也保持在11万公斤。同年,第一产业总收入为214万元,其中农业贡献了182万元,林业1万元,畜牧业30万元,其他行业则提供了1万元的收入。

第二、第三产业

在第二、第三产业方面,1978年相关从业者仅有3人,收入总额为2万元。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行业的规模有所扩大,2002年已有4个商业、饮食服务业等服务网点,从业人员增至4人,收入总额为2万元。

教育

由于村内教育资源有限,没有设立小学,学生们通常前往附近的刘家疃小学就读。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涝泊村有多位学子通过考试进入大中专院校深造,其中本科毕业生占比超过一半。

生活水平

在生活水平方面,上涝泊村村民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建国初期,人均年收入约为60元,人均粮食拥有量大约为150公斤。1978年,人均年收入增长至400元,人均粮食拥有量上升至250公斤。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人均粮食拥有量达到了500公斤。2002年,人均粮食拥有量继续增加至620公斤。此外,村内还普及了电话、电视等现代通讯设备,以及机动车等交通工具。

村庄建设

上涝泊村的村庄建设经历了多次升级。建国前,村民们的住房普遍较为简陋,人均住房面积仅为6平方米。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一数字逐渐提高。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10平方米。到了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已经扩展至20平方米。

党政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

上涝泊村的中共基层组织成立于1943年7月,首任党支部书记为徐长胜。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当时全村共有党员3人。截止到2002年,村内党员人数增至14人。历任村党支部书记包括徐长胜、徐长东、徐京昌、毕建起、徐忠山、徐京典、徐京坤、徐京云、毕丛虎、毕丛云、毕建德。2002年6月起,毕丛云再次担任党支部书记。

行政组织建设

上涝泊村的行政组织建设始于1943年3月,最初称为村政府。1958年9月更名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又改为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为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正式设立村民委员会。历任村行政负责人包括徐德基、毕建起、毕同科、毕建桂、徐京坤、徐忠山、毕从云、徐京云、毕丛虎、徐德国、徐京义。

参考资料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朱吴镇.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09-13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朱吴镇概况.博雅地名分享网.2024-09-13

上涝泊村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朱吴镇上涝泊村行政区划.超赞地名网.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