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树华
姚树华,山西人,美国斯坦福大学亚洲戏剧博士,曾在国立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研究所、韦斯利女子学院、旧金山州立大学等多所知名学府任教多年,此后在美国艺术剧院(简称ACT)担任多6年的驻团导演以及助理团长。她撰写的短篇小说、剧本及评论作品曾在中国台湾及法国、美国等地出版。 旅美多年,姚树华执导过的舞台剧达30多出,包括莎士比亚诗剧的《威尼斯商人》,古伯特和苏利文的轻歌剧《沧桑士海盗》,现代剧中包括曹禺的《原野》、黄哲伦的百老汇名剧《蝴蝶先生》、贝尔托·布莱希特的《四川的好女人》等。《白银帝国》是姚树华导演的电影处女作。
个人经历
《白银帝国》是姚树华的电影处女作。姚树华称:晋商的故事已经埋没了一个多世纪。这段历史被遗忘,或多或少源于商人们地位的卑微和晋商隐密的行事风格。在封建中国的社会等级中,商人被看做是最低的一等:学者、农人、工匠(包括木匠,艺匠等)之后才到商人。他们之所以被压制,正是因为其拥有的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权势。某些朝代甚至不允许商人穿丝绸的服饰,便是怕他们的财富外露而产生影响力。在这种压制下,晋商们却逃过了朝廷的监视,积累了可匹敌国库的财富。他们可以说建立了一个和朝廷平行的帝国,有时甚至还会挑战朝廷的权威,但并没有引起任何灾难性的后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显山不露水:他们的原则之一就是“藏”。而在史迹上,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他们的体系和所作所为几乎无迹可寻。直到近些年,因为有一群掌柜们泄愤的书和当时的地方志及国库纪录,他们的故事才逐渐被世人所知。
姚树华生在台湾,但他的老家在山西省。很偶然地才了解到晋商们的体系和道德观,以及孕育了他们那个金融王朝的历史背景。他们和明清时期的朝廷关系紧张,却又相互依存。正如今日的华尔街,晋商们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密切。除了放债给各类工商业外,山西票号还借出了大量的钱给清政府。他们从财政上支助了清政府与太平天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还借钱给各地方政府上缴国库的税务,并因此赚取高额利息。在《白银帝国》中,三爷这个角色有一句话:“做生意不过就是做人”。在影片故事发生后一个世纪的今天,在两次世界大战,众多区域战争,数码革命等等之后,这个世界的问题仍然回归到:人在众人之中该如何自处。一个非常儒家哲学的问题。
主要作品
2009年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在即,“金爵奖”竞赛单元的16部参赛片中,以清代晋商为主题的华语大片《白银帝国》的阵容无疑最夺人眼球:两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郭富城主演,摄影潘耀明、美术总监奚仲文、作曲苏聪都是业内金牌级高手。相比之下,导演姚树华的名字显得陌生,其实,这位戏剧博士出身的旅美华裔女导演拥有丰富的舞台剧执导经验,又因为与《白银帝国》投资老板郭台铭私交深厚,首次触电便获得了这个重磅题材。继今年2月在柏林电影节世界首映之后,此次又将挺进上海电影节角逐“金爵”,身为“影坛新人”的姚树华是否别有一份压力。
《白银帝国》是姚树华导演的处女作,她以极具质感的镜头语言描摹出一幅古朴遒劲的晋商家族风云,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展开也处理得张力十足,张铁林与郭富城扮演的康家父子之间的高手过招纵然引人注目,饱满的配角性格足以支撑庞大的剧情解构。片中虽说雷语不断,但同时也警句迭出,许多康老爷与三少爷间关于商战观点的对话如兵法般精辟,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惨淡的世道,颇具指导意义。
郭台铭对晋商重信诺、讲仁义精神的推崇,促成了《白银帝国》的投拍,也因此,姚树华比其他新人导演多了一份“不差钱”的幸运。“我没有赶时间的压力,郭老板说要做艺术就不能求快。 ”为了这份幸运,姚树华先是花三年时间沉入山西票号运作的研究世界中,为影片确立了家族传承的主线,并于2007年初如期完成四个半月的前期拍摄后,又花了整整两年做后期。“我不怕对不起郭老板,只怕对不起这个题材。看完这个片子,如果大家觉得能有十分钟快乐或感动,我就鞠躬再鞠躬了。 ”
获奖记录
个人评价
姚树华旅美多年,执导过多部话剧,有丰富的戏剧经验。《白银帝国》为其第一部电影作品。在一般看来,女导演大多不会涉及历史题材,处女作导演大多会以自传为首选,但姚树华却突破禁忌,大胆拍摄这部关注山西金融系统的运作过程和大家族传承关系的电影。她透露,其实拍摄晋商是个命题作文,但她却尽量在其中融入自己的表达。因她有多年国外生活的经验,对西方古典戏剧有深刻研究,因此使得《白银帝国》的拍摄手法与影片风格不同以往。虽然拍摄环境艰苦,但姚树华却觉得能够认识一大帮患难之交,能够去到那些没去过的地方,能够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父辈,意义长远。
参考资料
姚树华.搜狐视频.2024-08-21
姚树华.1905电影网.2024-08-21
资料:《白银帝国》导演兼制片人姚树华点评.新浪娱乐.202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