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民研究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天然药物中的药效活性物质的发现研究,为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新型天然药物制剂的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化学合成方法对所发现的天然活性物质进行结构修饰和结构类似物的合成,以期获得价廉、易得和具有更好成药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用于创新药物研究。

目前有多个天然和合成化合物在进行临床前和深入药理学研究。现承担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迄今已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专利授权7项。主持翻译《制备色谱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2000)和《生物活性天然产物分离策略手册》(2010),参与编写《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版)(2005)和《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分离》(2012)。

基本信息

姓 名:  赵维民

性 别:  男

职 称:  研究员

学 历:  博士

通讯地址:  浦东新区祖冲之路555号 201203

简历

教育经历

09/1984 – 07/1989首都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学士

09/1989–07/1992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植物化学研究室,获理学硕士学位

09/1992–07/1995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植物化学研究室,获理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09/1995–03/1997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植物化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10/1995–03/1997 瑞士洛桑大学药学院生药和植物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04/1997–02/2002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副研究员

07/1999–10/1999 美国Illinois大学芝加哥分校药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07/2001–10/2001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

02/2002至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员

07/2005–10/2005 美国Kentucky大学药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

1.天然药物活性作用物质基础的发现研究;

2.活性天然产物结构类似物的合成与新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研究。

专家类别

研究员

职务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长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杠柳治疗类风关的临床前研究,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夹竹桃科植物中两类孕甾烷糖苷化学及其免疫抑制和食欲抑制活性研究,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

3、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南蛇藤属植物具有抗缺血缺氧诱发神经细胞损伤功效成分的深入化学与药理学研究, 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

4、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珍贵林药多穗柯资源培育及开发利用研究, 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

5、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南蛇藤属具有促智和抗缺血性脑损伤功效成分的分离鉴定、结构修饰及作用机理研究, 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

6、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杠柳苷A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候选新药的研究,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7、科技部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候选新药项目:《杠柳苷A作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候选新药的研究》,起止年月:2009年1月-2011年4月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竹黄菌和粘帚霉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起止年月:2008年1月-2010年12月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杠柳、西南杠柳化学成分及其免疫抑制相关活性的研究》;起止年月:2007年1月-2009年12月

10、上海市科委中药现代化“登山计划”重点项目:《常用中药香加皮中免疫抑制活性化合物的化学、药理学及初步毒性的研究》;起止年月:2006年12月-2009年9月

11、上海市科委-联合利华公司国际科技合作基金项目:《含有降血糖及减肥功效成分根皮苷的新植物资源及高纯度根皮苷的有效制备方法研究》;起止年月:2007年1月-2008年12月

12、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天然小分子免疫促进剂的发现与深入研究》,起止年月:2002年1月-2004年12月

代表论著(2009.1.1-)

1. Wang HM, Ning RN, Shen Y, Chen ZH, Li JL, Zhang RJ, Leng Y, Zhao WM. Lithocarpic acid A-N, 3,4-seco-cycloartane derivatives from the cupules of Lithocarpus polystachyus.J. Nat. Prod., 2014; DOI: 10.1021/np500379f.

2. Wang LY, Wu J, Yang Z, Wang XJ, Fu Y, Liu SZ, Wang HM, Zhu WL, Zhang HY, Zhao WM. (M)- and (P)-bicelaphanol A, dimeric trinorditerpenes with promising neuroprotective activity from Celastrus orbiculatus.J. Nat. Prod., 2013; 76: 745-749.

3. Liu SZ, Chen ZH, Wu J, Wang LY, Wang HM, Zhao WM. Appetite suppressing pregnane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s of 鹅绒藤属 auriculatum.Phytochemistry, 2013; 93: 144-153.

4. Wang XJ, Wang LY, Fu Y, Wu J, Tang XC, Zhao WM, Zhang HY. Promising effects on ameliorating mitochondrial 函数 and enhancing Akt signaling in SH-SY5Y cells by (M)-bicelaphanol A, a novel dimeric podocarpane type trinorditerpene isolated from Celastrus orbiculatus.Phytomedicine, 2013; 20: 1064-1070.

5. Guo XJ, Chen YT, Liu QF, Wu J, Wang LY, Tang XC, Zhao WM, Zhang HY. Ac-cel, a novel antioxidant, protects against hydrogen peroxide-induced injury in PC12 cells via attenuation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J. 摩尔 Neurosci., 2013; 50: 453-461.

6. Wu J, Zhou Y, Wang LY, Zuo JP, Zhao WM. Terpenoids from root bark of Celastrus orbiculatus.Phytochemistry, 2012; 75: 159-168.

7. Wang LY, Chen ZH, Zhou Y, Tang W, Zuo JP, Zhao WM. Structural revision of periplocosides and periperoxides, natural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from the genus Periploca.Phytochemistry, 2011; 72: 2230-2236.

8. Meng DH, Wu J, Zhao WM. Glycosides from Breynia fruticosa and Breynia rostrata,Phytochemistry, 2010; 71: 325-331.

9. Zhang J, Ni J, Chen ZH, Li X, Zhang RJ, Tang W, Zhao WM, Yang YF, Zuo JP. Periplocoside A prevents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suppressing IL-17 production and inhibits differentiation of Th17 cells.Acta Pharmacol. Sin., 2009; 30: 1144-1152.

10. Chen C, Qiang SG, Lou LG, Zhao WM. Cucurbitane-type triterpenoids from the stems of Cucumis melo.J. Nat. Prod., 2009; 72: 824-829.

11. Chen ZH, Zhang RJ, Wu J, Zhao WM. New dihydrochalcone glycosides from Lithocarpus litseifolius and the phenomenon of C-H→C-D exchange observed in NMR spectra of phenolic components.J. Asian Nat. Prod. Res., 2009; 11: 508-51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