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罗·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意大利语:Concorso internazionale di violino "Niccolò Paganini",简称:帕格尼尼奖),以热那亚音乐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命名,是1954年创办于意大利热那亚的国际音乐赛事,每两年9-10月举行,包含预赛、准决赛及决赛三个阶段,决赛阶段通常在热那亚足球俱乐部举行,一般于十月份进行。

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构想最早可追溯至1940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搁置的帕格尼尼百年纪念计划。首届比赛一等奖即告空缺,奠定了赛事严谨的评审标准。早期赛事在帕格尼尼音乐学院和玛格丽塔剧院举行,1982年预选赛首度向公众开放。俄罗斯学派在1970-80年代表现突出,1987年中国吕思清成为首位亚洲冠军。1992年赛事永久迁入卡洛·费利切歌剧院,迎来多元化发展时期:希腊卡瓦科斯(1988)、日本庄司纱矢香(1999)等新秀涌现,意大利本土选手实现复兴。2004年改制为双年赛并推行预选机制。2006年中国宁峰夺冠,2008年起由卡洛·费利切歌剧院基金会接管运营。2015年确立三年赛制并在全球设预选点。近年来,美国凯文·朱(2018)、意大利吉博尼(2021)、德国华裔西蒙·朱(2023)相继折桂。2025年,中国17岁小提琴家章奥哲荣获第58届大赛冠军。尼科罗·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一等奖奖金30000欧元并可获赠帕格尼尼“Guarneri del Gesù”名琴演奏资格,另设恩里克·科斯塔纪念奖、雷纳托·德·巴比艾利纪念奖等特别奖项。

名称来源

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以热那亚音乐家尼科洛·帕格尼尼命名,简称帕格尼尼奖。该赛事根据热那亚共和国市议会1953年5月11日第454号决议设立。

发展历史

历史起源

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的创立构想始于1940年,适逢热那亚筹备帕格尼尼逝世百年纪念活动。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由音乐评论家卡洛·马塞洛·里特曼提出的原始方案被迫搁置。1954年,该计划在哥伦布纪念庆典框架下重启,当时热那亚市政府将每年10月12日定为热那亚与哥伦布日,并设立多项专业奖项。在艺术事务负责人拉扎罗·玛丽亚·德·贝尔纳迪斯倡议下,市政府决定以尼科罗·帕格尼尼命名创立国际音乐赛事。经市长维托里奥·佩尔图西奥批准,组委会委任作曲家路易吉·科尔特塞为首届艺术总监。值得注意的是,首届赛事(1954年)结果颇具特殊性:经评审团决议,两位入围决赛选手均未达到一等奖标准,该届首奖因此空缺。

初期发展

赛事最初在热那亚“尼科洛·帕格尼尼”音乐学院举行,1963年起因观众规模扩大移师市政歌剧院所在地玛格丽塔剧院。指挥家阿尔贝托·埃雷德接任艺术总监,马里奥·鲁米内利任副手。1976年邀请瑞士作曲家、世界音乐比赛联盟主席安德烈·弗朗索瓦·马雷斯科蒂担任评委会主席。1985年保罗·佩洛索开始执棒赛事乐团直至1999年。自1982年起,预选赛实行公开制,使日益增多的忠实观众可从初期阶段追踪赛事。俄罗斯学派在此期间人才辈出,不仅频繁占据亚军席位,更成功夺魁,1977年折桂的伊利亚·格鲁伯特是其标志性人物之一。1987年,中国选手吕思清首开亚洲夺冠先河,但值在该届及后续四届赛事首奖均空缺。

迁入新剧场

作曲家乔治·费拉里接任艺术总监后,与乐评人罗伯托·约维诺形成新的艺术领导层。1988年朱利奥·泰拉奇尼接替德·贝尔纳迪斯出任赛事主席,1990年再由维托里奥·西罗蒂继任。1992年赛事永久迁入当年揭幕的新剧场卡洛·费利切歌剧院。面对国际上新兴音乐赛事的竞争压力,时任艺术总监乔治·费拉里通过优化曲目设置、完善评审机制,使这项传统赛事保持了应有的艺术水准与国际影响力。这一时期的赛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希腊小提琴家莱奥尼达斯·卡瓦科斯(1988年冠军)和俄罗斯新锐伊利亚·格林戈尔茨(1998年冠军)等新生代演奏家的脱颖而出。与此同时,意大利本土学派在经历较长时间的沉寂后,凭借马西莫·夸尔塔(1991年冠军)和乔瓦尼·安杰莱里(1997年冠军)的优异表现,实现了艺术复兴。女性获奖者比例显著提升,1990年至2000年间共有五位女性艺术家折桂,包括娜塔莉亚·普里什切彭科(1990年)、尤利娅·克拉斯科(1992年)等,打破了长期以来男性主导的格局。1999年,日本16岁的庄司纱矢香夺冠,创下大赛最年轻获奖者纪录。2002年中国选手黄蒙拉夺冠。

赛事改制

2004年,热那亚足球俱乐部迎来赛事重要转折:这是改为双年制后的首届比赛,也是创立50周年纪念。由热那亚市长朱塞佩·佩里库领导的新艺术委员会吸纳本市音乐机构代表,切萨雷·马佐尼斯出任艺术总监兼评委会主席,该届首奖空缺。此后陆续推行创新举措:实施预选机制,委约创作竞赛指定曲目(阿齐奥·科尔吉的《切分音》),并提高奖金至国际水准。2006年赛事评委阵容拓展至作曲与指挥领域,中国选手宁峰折桂。2008年起卡洛·费利切歌剧院基金会全面接管赛事运营,艺术总监由剧院艺术总监克里斯蒂娜·费拉里担任。著名教育家扎哈尔·布朗首任评委会主席,该届四位决赛选手(美国选手斯蒂芬妮·郑、肖恩·李,意大利选手弗朗切斯卡·德戈,俄罗斯选手叶夫根尼·斯维里多夫)均未获首奖。2010年扎哈尔·布朗连任评委会主席,决赛再次出现首奖空缺。经历深度改革后,2015年第54届赛事确立三年赛制并创新预选模式,首次在热那亚足球俱乐部纽约维也纳东京四城设预选点。在指挥家法比奥·路易西主持的评委会裁定下,韩国选手梁在默夺冠。2018年第55届赛事中,美国选手凯文·朱在艺术总监朱塞佩·阿夸维瓦与评委会主席谢尔盖·克里洛夫见证下折桂。2021年虽受疫情影响,第56届赛事仍成功举办,意大利选手朱塞佩·吉博尼时隔24年再度为意大利夺回桂冠。2023年,第57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在艺术总监纳扎雷诺·卡鲁西的指导下举行,最终桂冠由22岁的德国华裔小提琴家西蒙·朱夺得。本届评委会主席由萨尔瓦托雷·阿卡多担任——他正是1958年首位荣获尼科罗·帕格尼尼大奖的小提琴家。2025年1哦月26日,第58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结束,来自中国的17岁章奥哲成功夺冠。

举办方式

比赛每两年举办一届,并分阶段进行:淘汰赛、半决赛和决赛。若参赛人数众多,可进行预选。轮次的程序和曲目由艺术总监确定,并通过公告公布。比赛各阶段(除可能的预选外)向公众开放。在比赛轮次进行期间,为所有参赛者提供充足的练习、排练和演奏曲目曲目的条件。比赛所有阶段均可进行录像和直播,以及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流媒体传输。

奖项设置

奖项的数量、性质和货币价值由委员会确定,并通过公告公布。各轮次结束后,国际评审团根据进入淘汰赛阶段参赛者的表现,按成绩顺序确定排名。授予比赛获胜者的一等奖,称为帕格尼尼奖,不可分割,也不可共同授予。比赛获胜者可能有机会演奏尼科洛·帕格尼尼本人曾使用过的Cannone或Sivori小提琴,但需遵循保护和保存这些乐器的优先要求。若国际评审团认为没有参赛者值得授予帕格尼尼奖,则该奖项可以空缺。除帕格尼尼奖外,决赛选手的表彰根据具体排名授予,并可共同获奖。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现金奖励由相关方平均分配。参赛者,特别是帕格尼尼奖的获胜者,将有机会参加获奖音乐会。具体的授予方式在公告中说明。允许由热那亚足球俱乐部市政府以外的组织颁发特别奖,授予在比赛过程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参赛者。这些奖项由国际评审团根据公告中指示的程序颁发。

参考来源:

投票与颁奖标准

投票及授予奖项和奖金的标准由艺术总监制定,并通过公告公布。该标准指明投票方法,旨在使评审团的评估过程尽可能公正、透明和有效。评审团就职时决定其内部规章。每个阶段的投票均为秘密进行。 在初赛和半决赛阶段,国际评审团成员只能使用通过和未通过进入后续阶段的表述,或采用评审团内部规章(见前款)事先商定的其他形式来表达意见。国际评审团由奇数成员组成,不少于七人,不超过九人,包括主席在内。其中两名成员可指定仅参加比赛的决赛轮次。评审团由委员会主席根据艺术总监的提议,在委员会评估申请后任命。多数成员不得为单一国籍。评审团成员的选择需尊重性别代表性,从具有明确且国际公认声誉的音乐家和/或人士中挑选,他们须具备特殊的专业知识和音乐经验,以及正直和判断诚实的品质。接受任命后,评审团成员须承诺签署声明,承诺对与其有亲属关系的候选人,或在比赛届次前两年内存在教学、公共和/或私人关系的候选人回避投票。

颁奖仪式

决赛选手和获胜者(如适用)的颁奖在决赛当天进行,并于热那亚卡洛·费利切剧院举行,作为比赛的闭幕活动。国际评审团的每位成员按姓氏字母顺序被提及,并注明其国籍。

历届首奖

参考来源:

相关人物

尼科罗·帕格尼尼

尼科罗·帕格尼尼于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热那亚,其父安东尼奥·帕格尼尼是港口货物包装工兼业余音乐家,母亲特蕾莎·博恰尔多。七岁时,父亲开始教他学习当时热那亚盛行的曼陀铃,后相继接触小提琴吉他。望子成龙的父亲实施严苛的训练计划,迫使年幼的帕格尼尼承受高强度练习。1792年起,帕格尼尼先后受教于小提琴家乔瓦尼·切尔韦托、作曲家弗朗切斯科·涅科,后师从贾科莫·科斯塔。1794年5月31日,11岁的尼科罗·帕格尼尼在圣菲利波奥拉托里奥首次以独奏家身份登台。1796年赴帕尔马随亚历山德罗·罗拉深造。1800年在摩德纳举办两场音乐会后,他于1801年返回热那亚专攻吉他技艺——虽精于此道却从未公开展示。1805-1807年,他出任卢卡共和国宫廷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其兄卡洛亦在此供职,后转投拿破仑·波拿巴之妹埃莉萨·波拿巴·巴乔基的宫廷。1814年,帕格尼尼与20岁的安杰拉·卡凡娜相恋后,他不顾女方父母反对携情人移居帕尔马。女方怀孕(后产下死婴)遭其父以诱骗未成年人罪名起诉(当时成年年龄为21岁),致使帕格尼尼于1815年5月被囚于公爵宫监狱。在狱中结识的律师路易吉·古列尔莫·杰尔米成为其毕生挚友。经历多段感情纠葛后,尼科罗·帕格尼尼与歌唱家安东尼娅·比安奇相恋,1825年诞下儿子阿基莱。1828年应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之邀,帕格尼尼开启筹备十年的国际巡演。巡演期间(初期与比安奇分手后独抚幼子)及后续数年,他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至1837年已衰弱不堪。1840年5月27日,57岁的帕格尼尼在尼斯逝世。自1876年起,其灵柩永久安葬于帕尔马维莱塔公墓。

参考资料

Regulation.premiopaganini.2025-10-30

17岁中国选手章奥哲夺冠!帕格尼尼赛果公布.百家号.2025-10-30

History.premiopaganini.2025-10-30

REGOLAMENTO DEL CONCORSO INTERNAZIONALE DI VIOLINO “PREMIO PAGANINI” .premiopaganini.2025-10-30

58th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Premio Paganini".premiopaganini.2025-10-30

Prizes.premiopaganini.2025-10-30

赛事发展.premiopaganini.2025-10-30

Premio Paganini: 70 years of violin excellence.Thestrad.2025-10-30

Regolamento Concorso Internazionale di Violino Premio Paganini .premiopaganini.2025-10-30

Niccolò Paganini.premiopaganini.202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