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缩滨珊瑚是滨珊瑚属中规模最大的珊瑚,高度可达8米。其生长缓慢,每年仅增9毫米,因此大型珊瑚架可能已有千年历史。扁缩滨珊瑚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使其成为了重要的造礁珊瑚。

形态特征

扁缩滨珊瑚是一种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触手及隔膜为6或6的倍数。触手指状,隔膜成对发生,肌肉多相对而生,口道沟两个。骨骼由表皮层分泌形成。每个虫体与海葵目相似,其基盘部分与体壁的外胚层细胞能分泌生石灰质物质,积存在虫体的底面、侧面及隔膜间等处,好像每个虫体都坐在一个石灰座上,称为珊瑚座或珊瑚杯。多边形,杯深,单体直径1.2-1.5mm,杯壁厚。背直接隔片稍狭于侧隔片,复直接隔片不联,每个隔片上有一个直立的尖齿,齿上还有小刺。轴柱为融合小梁呈薄片状或尖锥形。生活时为灰褐色。结构与海葵很相似,隔膜成对,但缺乏明显的口道沟,具钙质杯状外骨骼。是造礁珊瑚。

栖息环境

扁缩滨珊瑚主要生活在浅海区,大陆架及海岛的四周,其垂直分布限制在60米之内,在30米左右深度处生长最好。因为浅海区是日光的穿透层,有利于珊瑚体内共生藻类的光合作用,浅海区由于潮汐作用及风浪、海水的震动为珊瑚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及充足的氧气,并易于移走代谢产物。生活在较清洁的海水中,如果过多的陆源物质污染海水,便会抑制珊瑚取食、呼吸等正常生理作用的进行,就是说它们要求生活在标准盐度范围的海水中,即每升海水含35g的盐,而受污染的海水内的陆源物质也会降低海水的盐度。一些具有钙质骨骼的动植物的存在,也是形成珊瑚礁的重要生态条件。造礁珊瑚为这些动植物,例如软体动物门、棘皮动物、仙掌藻、珊瑚藻生石灰藻类提供了生存的环境,而这些动植物所形成的钙质骨骼又与珊瑚骨骼礁结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珊瑚礁或珊瑚岛,其中特别是藻类起着重要的联结粘合作用。

分布范围

扁缩滨珊瑚广泛分布于全球多个地区,包括夏威夷群岛、中国广东省北部湾马达加斯加马尔代夫、尼科巴斯、印度尼西亚、墨累群岛、帛硫群岛、斐济马绍尔群岛所罗门群岛澳大利亚汤加群岛萨摩亚群岛等地。

生活习性

扁缩滨珊瑚的胃层细胞内共生有藻类,这些动物黄藻虫黄藻)与其他造礁珊瑚一样,微孔珊瑚的息肉与微小藻类(黄藻虫)共同生活。这些共生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丰富的能源分子,可以给珊瑚虫提供营养。作为回报,珊瑚虫在阳光下给黄藻提供保护。滨菌落通常也容纳各种各样的其他动物,其密度之大使得造礁珊瑚体内蛋白氮含量的50%来自这些藻类,以致使珊瑚虫表现出共生藻类的黄褐色。这种共生关系对双方都是重要的,珊瑚虫为共生藻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及安全保护,并由珊瑚体内获得藻类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碳、氮、硫等物质;而共生藻类对珊瑚也是不可缺少的。

繁殖

扁缩滨珊瑚为雌雄异体,其生殖腺位于隔膜上,在纵肌束及隔膜丝之间形成长带状,配子来源于内胚层的间细胞,但一般情况下指向隔膜是不孕的。在海水中受精卵,或在胃腔中受精,发育中经过浮浪幼虫,再发育成成体。

用途

扁缩滨珊瑚是造礁珊瑚的一种,其骨骼成分主要为碳酸钙,能够形成石灰质骨骼并在浅海区域堆积,与其他形成钙质骨骼的生物一同形成礁石和岛屿。

物种保护

扁缩滨珊瑚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