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那条路上来》是由已故著名作家、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所著的一部接近个人传记性质的长篇小说。这是茹志鹃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由其女儿王安忆负责编选并添加了母亲遗留下来的创作大纲。王安忆不仅撰写了序言和后记,还亲自前往实地拍摄相关照片,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字和图像都非常精美丰富。这在中国文坛上是一次罕见的母女合璧之作。

内容简介

《她从那条路上来》是一部包含编前语、上下两卷正文以及附录的书籍。其中,编前语题为“写作者的历史”,上下两卷分别名为“她从那条路上来”。附录部分收录了《她从那条路上来》的创作大纲、回忆文章“我能忘吗?”“紫阳山下读‘红楼’”在爱荷华州的生活记录“爱荷华小简”系列,以及探讨人生意义的文章“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出版背景

《她从那条路上来》是茹志鹃生前的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由其女儿王安忆负责编选并添加了母亲遗留下来的创作大纲。王安忆不仅撰写了序言和后记,还亲自前往实地拍摄相关照片,使得这部作品的文字和图像都非常精美丰富。这在中国文坛上是一次罕见的母女合璧之作。

目录

编前语——写作者的历史

她从那条路上来上卷

她从那条路上来中卷

附录

《她从那条路上来》提纲

我能忘吗?

紫阳山下读“红楼”

爱荷华小简(一)

爱荷华小简(二)

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作者简介

茹志鹃,原名茹志鹄,别名阿如、初旭,1925年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杭州市。1943年,茹志鹃跟随哥哥加入了新四军,在苏中公学学习之后,一直活跃在部队文工团,担任过多个职务,包括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的演员、组长、分队长以及创作组组长。1947年,她正式成为中共党员。1955年,茹志鹃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转业至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开始担任《文艺月报》的编辑。1958年,她凭借短篇小说《百合花》一举成名。自1960年起,她专注于专业的文学创作,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她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大代表。此外,茹志鹃还是《上海文学》杂志的编委会成员。她的多部作品受到了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前辈作家的高度评价,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发行。在改革开放后,茹志鹃继续发表了十多篇小说,她的主要作品集包括《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此外,她还发表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一支古老的歌》等短篇小说,并有多部小说集问世。。

参考资料

她从那条路上来.豆瓣读书.202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