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朋
隰朋(?—公元前645年),生于贵族世家,出自姜姓,是齐庄公的曾孙。是齐桓公时代齐国的外交大臣。
隰朋的青年时代,正值齐襄公在位。齐襄公为政无常,不得人心,国内危机四伏。在政治斗争中,隰朋发现公子小白深谋远虑,有远大抱负,深得国人拥戴。于是,他坚定地支持公子小白嗣位。齐桓公继位后,管仲推荐隰朋任命大行,负责外交事务。齐桓公三十五年,晋献公病逝,晋国发生内乱,隰朋统率诸侯联军平定了晋国之乱,与秦穆公之军共纳晋公子姬夷吾于国,是为晋惠公。次年4月,隰朋作为诸侯联军的统帅,又与周王室的代表周公忌父及大夫王子党共同为晋惠公举行了确立典礼。管仲病重时,齐桓公询问谁可接任相位,管仲推荐了隰朋。管仲死后,隰朋任齐宰理政,后卒于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
隰朋是春秋时期齐桓公朝的重要人物,位为卿大夫。他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宾胥无一起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期间担任大行之职,主要负责处理齐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事宜,特别是齐国与东部各国之间的外交。管仲生病之后,隰朋接替管仲的职位,全面管理齐国朝政,为桓公朝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隰朋出生于贵族世家,出自姜姓,是齐庄公的曾孙。他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聪敏大方,口齿伶俐,善于待人接物,隰朋的青年时代,正值齐襄公在位。齐襄公为政无常,不得人心,国内危机四伏。公孙无知、公子纠、公子小白都不满齐襄公的统治,各自培植私党,积蓄力量,觊君位。在政治斗争中,隰朋发现公子小白深谋远虑,有远大抱负,深得国人拥戴。于是,他坚定地支持公子小白嗣位,并忠诚地辅佐齐桓公(公子小白)开创霸业。
政治生涯
齐桓公即位不久,即拜管仲为相。管仲在“组阁”时,向齐桓公推荐隰朋担任“大司行”(负责外交活动的大臣)之职。管仲说:“升降让、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隰朋常跟随在齐桓公左右,代桓公应对辞令。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晋国出现弑君之乱;该年冬,隰朋奉命率师与秦国一道立晋惠公,平定了晋乱,次年四月,隰朋又协助周王室为晋惠公举行了赐命之礼。从上年冬到该年四月,隰朋先与秦国一道立晋惠公,后与周王室的代表周公忌父、王子党一道举行赐命之礼,历时数月。齐桓公三十八年,隰朋奉命平戎于晋,为晋国解除了戎狄之患,巩固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在管仲病重时,桓公问相于榻前。管仲认为只有隰朋是“霸者之佐”,能够当此大任。因此,管仲极力推荐隰朋为相。管仲死后,隰朋任齐宰理政,后卒于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
人物成就
在齐桓公的霸业中,隰朋在外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以平晋之乱最为著名。齐桓公时代,南方的荆楚和北方的戎狄势力很大,危及周王室和中原各国。作为霸主的齐国理当肩负起尊王攘夷、平定天下的重任。齐桓公三十五年,齐桓公于夏、秋两度召集葵丘之会。其后不久,晋国发生内乱。当时秦穆公已插手此事,准备以武力干预晋国立君。齐桓公在管仲、隰朋的协助下,以诸侯联军的形式平定了晋国之乱。隰朋统率诸侯之师与秦穆公之师会合,共同纳晋公子夷吾于国。次年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代表周王室,会见诸侯联盟的统帅隰朋,为公子夷吾举行赐命典礼,是为晋惠公。晋国是中原的北方屏障,晋国的安定有利于抵御北方戎狄南下针对荆楚、戎狄的侵扰,隰朋还协助齐桓公先后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一是召集诸侯为卫国加固城防,修筑了楚丘外城;二是他和管仲代表齐国分别主持了周王室与戎狄、晋国与戎狄之间的谈判,并以诸侯联盟的军事实力为后盾,迫使戎狄就范,签订和约;三是相继为杞人在缘陵故筑邑,为邢人在夷仪故墟筑邑,为卫人在楚丘故墟筑色,以安置其流亡人口,存其宗庙、社稷。不动兵戈而平定天下,再次使周王室和天下诸侯感到敬畏,充分显示了霸主的作用。历史事实证明,管仲、鲍叔牙、朋等大臣辅佐齐桓公制定的政策,深得齐人的拥护,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记·太公世家》载曰:“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朋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轶事典故
管仲荐隰
管仲有病,桓公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田,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管仲曰:“公谁欲与曰?”公曰:“鲍叔牙。”曰:“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已若者不比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公曰:“然则孰可?”对曰:“勿已,则隰朋可。其为人也,上忘而下畔,愧不若黄帝而哀不已若者。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以贤临人,末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其于国有不闻也,其于家有不见也。勿已则隰朋可。”
译文
管仲有病,桓公去慰问他,说:“仲父的病情很重,可以不避讳地说,万一您一病不起,那我把国家政事委托给谁才合适呢?”管仲问:“君主打算委托给谁?”桓公说:“鲍叔牙。”管仲说:“不行。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是个好人。但他不屑于和不如自己的人亲近。再者,别人的失误只要让他知道,他能记一辈子不忘记。让他治理国家,对上会违背君王意旨,对下会违逆民心。他得罪君王那是迟早的事。”桓公问:“那么谁合适?”管仲说:“要是没有别的选择,隰朋这个人是可以的。朋的为人,他无心窥测揣摩君王意思曲意逢迎,对百姓态度亲善,自愧比不上黄帝,哀怜不如自己的人。用自己的美德影响别人叫作圣,拿自己的财物分送给别人叫作贤。一个以贤人自居对待别人的人,从未有得人心的例子。虽有贤才却谦逊对待别人,从未有不得人心的例子。他对于国家大政不是事必躬亲,而是相信其他人,他对于家庭有责任感但并不是一人说了算。要是没有别的选择,那么朋这个人还可以。”
解读
这个故事记述了桓公在管仲的辅助下,取得了霸权地位。管仲之才,难以称述,而知人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知人善任,善任的前提是知人。管仲对朝中人物是知之极深。管仲生病去世之前,齐桓公到管仲家,请教他,管仲之后,谁可以代替他管理国家。管仲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桓公准备让谁接手管仲的权力。桓公说,想让鲍叔牙接管。管仲说,鲍叔牙不适合为相。鲍叔牙的特点是,他的品性特别高洁,高洁的同时,带来这样的问题,就是才能比不上他的人,他就不和人家交往,而一旦听说别人的过错,他会终身不忘,很没有包容心。鲍叔牙若是治理国家,他可能和君主、百姓的关系都不顺畅。然后管仲说,隰朋最适合为相。因为朋品德高尚,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别人怀有悲悯之心,隰朋无论对于齐国的事情还是家里的事情,都能够抓大放小,适合为相。
狩猎问策
齐桓公即位之初,急于成就霸业。有一次,管仲和隰朋去见齐桓公。齐桓公望着天上飞过的大雁慨叹说:“大雁有时飞向南方,有时飞向北方,可以随心所欲地飞翔,多么自由啊!”管仲和隰朋都明白齐桓公的心情,但当时齐国的国力尚不足以大举用兵,所以,管仲和朋都不能附和齐桓公的观点,他们只能用沉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齐桓公不听劝告,先后出兵伐蔡、攻鲁,结果连遭失败。受到挫折后,齐桓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想找机会向管、二人表示意。有一次,齐桓公特意带了管仲、隰朋去狩猎,并亲自驾车。他一边打猎,一边谈了自己的想法。管、隰也就齐国的外交方针提出了建议。齐桓公十分赞赏管、隰的建议,说:“听了二位的话,我耳加聪,目加明,让我把这些话荐于先祖吧。”从此,齐桓公在对外政策问题上便特别尊重隰朋和管仲的意见了。
历史记载
人物评价
“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者之佐也,君其用之。"(管仲 评)
隰朋为人“好上识而下问”,眼光远大而又虚心下问,并“居其家不忘公门,居公门不忘其家,事君不二其心,亦不忘其身。举齐国之币,握路家五十室,其人不知也。大仁也哉,其朋乎!”在家不忘宫廷,在宫廷不忘其家,忠心事君,也不忘其身,以国币救济流落街头的贫民,但不扬个人一己之名,因此,管仲称隰朋为“大仁”。隰朋的性格、为人最为完美,鲍叔刚直,宾胥无好善,本是长处,但不能为国家利益而暂且从权;宁戚勤恳敬业,但不能因器物足用而暂歇民力;孙宿善说,但不能因守信而暂时沉默。事有消长盈亏,能与百姓同屈同伸,然后才能使国家持续安宁。这只有隰朋能够做到,隰朋能够量力而动,量技而举。(管仲 评)
相关影响
隰朋在桓公朝是一位重要的大臣,位为卿大夫,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宾胥无一起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他担任大行之职,曾主要负责处理齐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事宜,特别是齐国与东部各国之间的外交。隰朋又是位军事家,帮助晋公子夷吾登上王位,是为晋惠公;还与桓公、管仲一起征伐孤竹。隰朋聪明智慧,为人谦虚谨慎,对自己要求很高,宽以待人,处理国家大事举重若轻,删繁就简,又直言敢谏,得到管仲的赞赏。管仲生病之后,隰朋接替管仲的职位,全面管理齐国朝政。隰朋在桓公朝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鲍叔牙与隰朋之谏》,他和鲍叔牙阻止竖刁、易牙的任用,对齐国继续保持强盛的势头做出了贡献。
参考资料
隰朋:管仲之后综合素质超棒的齐相.海报新闻.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