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齿龙(学名Amygdalodon)是一种长颈的四足草食性恐龙,生活于侏罗纪的巴裘阶。它是由Cabrera于1947年在阿根廷发现的,化石是只有几根骨头碎片及牙齿。由于它的牙齿形状像杏仁,故以古希腊文的“杏仁”及“牙齿”来命名,中文亦因此译为杏齿龙。杏齿龙的化石发现于侏罗纪托阿尔西阶的卡内雷罗山组(约1.8-1.72亿年前),是迄今为止在南美洲发现的少数侏罗纪恐龙之一。杏齿龙生活在距今1.71亿 - 1.67亿年前的中侏罗世。

形态特征

杏齿龙约为15米长,4米高。它非常庞大及体重达24公吨。对于它所得的资料甚少,但却是在南美洲发现的侏罗纪恐龙。

分布范围

杏齿龙发现于阿根廷,南美洲。

发现与分类

杏齿龙的模式标本(MLP 46-VIII-21-1)包括一些脊椎骨、肋骨、四颗完整和三颗部分牙齿,以及部分骨盆和肩胛骨,这些化石于1936年发现。杏齿龙的模式种巴塔哥尼亚杏齿龙是由阿根廷的卡布雷拉在1947年描述的。在1936年之前,阿根廷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完全未知,然后在皮亚特尼茨基(Piatnitzky)简短提到“一种至少5-7米长的蜥蜴”的刺激下,托马斯·苏埃罗博士前往丘布特(Chubut)检查了阿格尼亚平原(Pampa de Agnia)上覆盖在侏罗纪地层之上的沉积物,并发现了一种侏罗纪蜥脚类恐龙的遗骸,其大小是皮亚特尼茨基估计的两倍(1936年)。

根据对模式标本的研究,劳胡特(Rauhut,2003年)将杏齿龙归类为未定位真蜥脚类(Eusauropoda incertae sedis)。卡尔比利多等人(2010年)进行的支序分析将该属恢复为非真蜥脚类蜥脚类恐龙。霍尔韦尔达和波尔(2018年)也认同这一观点,将杏齿龙恢复为伊萨诺龙的姐妹分类群。波尔等人在2022年支持了杏齿龙作为基础蜥脚下目的分类,它显示出了后来蜥脚类恐龙保留的用于大量进食的牙齿特征,但它没有更高级蜥脚类恐龙的脊椎特征。他们发现它与亚洲的龚县龙存在多分支进化关系,并可能与南美的沃尔克海默龙有关,尽管后者的位置变化很大。

参考资料